目录

持续改善

持续改善 (Continuous Improvement),其理念源头可追溯至日本的“Kaizen”(改善),是现代管理学,尤其是丰田生产方式 (Toyota Production System) 的核心精髓。它并非指代某次惊天动地的革命性创新,而是一种强调全员参与、以点滴积累的方式对企业运营的各个环节——从生产流程、产品质量到客户服务——进行永无止境、循序渐进优化的文化和哲学。对于价值投资者而言,持续改善是衡量一家公司是否拥有卓越“内功”和长期竞争力的关键质性指标,是发现伟大企业的“显微镜”和“听诊器”。

什么是持续改善?不止是“今天比昨天好一点”

想象一下,你面前有两座山。一座是靠一次剧烈的地壳运动瞬间隆起,山峰尖锐,但根基不稳,随时可能因风雨侵蚀而崩塌。另一座则是亿万年来由尘埃、沙石不断堆积、压实而成,山势雄浑,根深蒂固,任凭风吹雨打,依然巍然屹立。 持续改善,就是构建第二座山的方式。 它反对的是那种“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豪赌式创新,因为它往往伴随着巨大的风险和不确定性。相反,持续改善推崇的是一种“慢就是快”的智慧。它将宏大的目标分解为无数个微小的、可执行的步骤,然后鼓励组织中的每一个人,从CEO到一线员工,在自己的岗位上每天发现问题、思考对策、实践改进。 这种改进可能小到:

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动作”,一旦在整个组织内成千上万地发生,并且日复一日地坚持下去,就会产生惊人的复利效应。它就像一滴滴水,最终能滴穿坚硬的石头(日积月累,水滴石穿)。这不仅仅是一种管理工具,更是一种深入骨髓的企业文化——追求卓越,永不自满。

为什么价值投资者要关心一家公司的“持续改善”?

对于价值投资者来说,我们的目标是寻找那些能够在未来十年、二十年甚至更长时间里,持续创造价值的卓越企业。而“持续改善”的基因,正是这种企业身上最迷人的特质之一。它就像一个隐藏的“增长引擎”,悄无声息地为企业的护城河添砖加瓦,为未来的财务表现积蓄能量。

持续改善是“护城河”的源头活水

巴菲特曾说,他喜欢的是那种拥有宽阔且持久“护城河”的企业。但护城河并非一成不变的静态防御工事,竞争对手总是在想方设法地填平它、跨越它。如何让护城河不但稳固,还能不断地加宽加深?答案就是持续改善。

一家拥有持续改善文化的公司,它的护城河是“活”的,是动态的,总能在竞争中领先对手半步。这“半步”的优势,长期累积下来,就是生与死的差别。

持续改善是财务报表的“先行指标”

财务报表,无论是利润表、资产负债表还是现金流量表,记录的都是企业过去的经营成果。它们是“后视镜”,告诉我们车子刚刚经过了哪里。而一家公司的文化,尤其是其持续改善的强度,则是“导航仪”和“发动机工况显示屏”,预示着车子未来将驶向何方,以及它是否有足够的能力抵达目的地。

查理·芒格就极其推崇这种“看不到”的软实力。他认为,理解一家企业是否有持续改善的文化,远比精确预测下一季度的每股收益重要得多。因为前者决定了企业的长期价值,而后者只是市场噪音。

如何在投资中发现具有“持续改善”基因的公司?

识别这种质性特征需要投资者跳出财务数据,进行更深入的“侦探工作”。这并非易事,但回报丰厚。

倾听管理层的声音

企业的文化是其领导者价值观的投射。因此,仔细研读和聆听管理层的言论至关重要。

观察“非财务”数据

一些看似与财务无关的指标,往往是持续改善文化的“试金石”。

从“反面”思考

运用芒格推崇的“逆向思维法”,想一想,一个缺乏持续改善文化的公司是什么样子的?

如果在一家公司身上看到了这些“反面”特征,即便其短期财务数据尚可,投资者也应高度警惕。

投资启示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