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旧与摊销 (Depreciation and Amortization) 是两种会计处理方法,但它们的核心思想如出一辙:把一项长期资产的成本,在它的“有效服务期限”内,分期计入费用。这就像你买了一部昂贵的手机,虽然是一次性付清,但你心里清楚,它的价值是随着你每天的使用而一天天减少的。折旧 (Depreciation) 专门用于有形的固定资产,比如厂房、机器、车辆;而摊销 (Amortization) 则用于无形资产,比如专利权、商标权、软件著作权。 最关键的一点是,折旧与摊销是一种非现金费用。也就是说,当公司在利润表上记下这笔“费用”时,并没有真金白银流出口袋。这笔钱早在购买资产时就已经花掉了。因此,这个项目是连接公司账面利润和真实现金流的绝佳桥梁,也是价值投资者洞察企业真相的利器。
想象一下,一家快递公司花100万买了一辆货车,预计能用10年。如果采用最简单的直线折旧法,那么在会计账簿上,这家公司会在未来10年里,每年从利润中“减去”10万元的折旧费用。 但请注意,这10万元只是一个会计记账动作,公司当年并没有再为这辆车额外支付10万元现金。真正的现金支出,是发生在购买货车的那一刻。这种“利润被扣减,现金未流出”的特性,使得折旧与摊销成为了一个非常特别的财务项目。它会压低公司的账面净利润,但并不会影响当期的现金储备。因此,一个精明的投资者绝不会只盯着净利润,而是会透过折旧与摊销,去探寻企业真实的“吸金”能力。
对于价值投资者来说,折旧与摊销不是一个枯燥的会计科目,而是一面可以照出企业“素颜”的镜子。
由于折旧与摊销并非当期的现金支出,很多分析师喜欢使用一个叫做息税折旧摊销前利润 (EBITDA)的指标来衡量公司。这个指标通过将净利润加回利息、税项、折旧和摊销,试图还原出公司核心业务的现金产出能力。它剔除了会计估计(折旧年限)和资本结构(利息)的影响,在比较不同公司的盈利能力时有一定参考价值。 但是,请务必警惕EBITDA陷阱! 投资大师沃伦·巴菲特就曾尖锐地指出,认为折旧不是真实成本的想法是胡说八道。他反问:“难道你以为是牙仙子在为你支付资本性支出吗?” 厂房机器的损耗是百分之百的真实成本,迟早需要用真金白银去重置。过度依赖EBITDA,可能会让你严重高估一家公司的长期盈利能力。
一家公司的折旧费用占其收入的比例,是判断其资本密集型程度的绝佳线索。
折旧与摊销的计提基于对资产“使用寿命”的估计,而这个估计存在一定的人为操作空间,从而成为管理层调节利润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