捡烟蒂投资法 (Cigar Butt Investing),是价值投资理论的早期经典流派,由价值投资的鼻祖本杰明·格雷厄姆(Benjamin Graham)提出并实践。这种投资策略的核心思想是,寻找那些市场价格远低于其内在价值(尤其是其清算价值)的股票,即使这些公司本身质地平平,甚至经营困难。格雷厄姆用了一个生动的比喻来形容它:就像在街上闲逛,发现一根被人丢弃的雪茄烟蒂。这根烟蒂可能湿漉漉的,看起来很恶心,但它还剩下最后一口可以抽,而你捡起它却几乎没花任何成本。对投资者而言,这“最后一口”就是公司价值回归过程中带来的丰厚利润。这是一种极度注重“安全边际”的、纯粹的“捡便宜”策略。
想象一下上世纪30年代的美国大萧条时期,股市哀鸿遍野,无数公司股价跌至令人难以置信的低位。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杰明·格雷厄姆在他的经典著作《证券分析》(Security Analysis)和后来的《聪明的投资者》(The Intelligent Investor)中,系统地阐述了一种能在废墟中掘金的方法。 他提出的“捡烟蒂”比喻,形象地道出了该策略的精髓:
这个看似粗鄙的比喻,背后是格雷厄姆严谨的、量化的投资哲学。他告诫投资者,不要去预测市场的喜怒无常,也不要为公司的“故事”而心动,唯一可靠的,是公司资产负债表上冰冷而坚实的数字。
捡烟蒂投资法之所以能在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市场中奏效,依赖于其三大核心逻辑支柱:极度的安全边际、量化驱动的分散投资,以及对公司“质地”的高度容忍。
这是格雷厄姆投资哲学的基石。所谓“安全边际”,指的是投资的内在价值与市场价格之间的差额。差额越大,投资就越安全,潜在回报也越高。捡烟蒂投资法将这一原则推向了极致。 它衡量价值的标尺并非公司未来的盈利能力,而是一个更保守、更可靠的标准——净流动资产价值(Net Current Asset Value, 简称NCAV)。 其计算公式为: NCAV = 流动资产 - (总负债 + 优先股)
格雷厄姆的标准是,只购买那些市场总市值低于其NCAV三分之二的股票。 这意味着什么呢?打个比方,一家公司的NCAV是15亿元,但其在股票市场的总市值只有8亿元。购买这家公司,相当于你花了8块钱,就买到了价值15块钱的、易于变现的资产(现金、存货等)。更妙的是,这家公司的厂房、土地、机器设备、专利等长期资产,相当于完全是免费赠送的。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公司立即破产清算,只要其流动资产能按账面价值变现,投资者也能赚取丰厚回报。这便是终极的“安全边际”。
捡烟蒂投资法是一种典型的“广撒网”策略。格雷厄姆清楚地知道,单个“烟蒂股”的命运是难以预测的。
因此,投资者不能将所有赌注押在一两个“烟蒂”上。正确的做法是,通过严格的量化标准(如价格低于NCAV的2/3)筛选出一篮子(通常是30只以上)符合条件的股票,然后将资金均匀地分散在这些股票上。根据概率和大数定律,少数几只股票的彻底失败,会被其他股票的巨大成功所抵消,从而确保整个投资组合获得稳健的、超越市场的回报。这是一个不依赖“选股艺术”而依赖“投资纪律”的概率游戏。
这是捡烟蒂投资法与现代主流价值投资最显著的区别。 沃伦·巴菲特(Warren Buffett)后期的名言是:“宁愿以一个公道的价格买入一家很棒的公司,也不要用一个很棒的价格买入一家公道的公司。”他追求的是拥有宽阔“护城河”、优秀管理层和光明前景的伟大企业。 而格雷厄姆的捡烟蒂策略,则信奉:“用一个很棒的价格买入一家公道的公司”,甚至是“用一个不可思议的价格买入一家糟糕的公司”。 在这种策略下,公司的商业模式是否优秀、是否具有长期竞争力、管理层是否高瞻远瞩,这些都不重要。唯一重要的衡量标准就是:价格是否足够便宜? 只要价格相对于其清算价值有足够大的折扣,那么这家公司即使是一艘正在缓慢下沉的船,投资者也能在它完全沉没前,拆下几块值钱的甲板卖掉获利。这种对公司“质地”的容忍,使得投资决策变得极其简单、客观,排除了大部分主观情绪的干扰。
在今天的市场中,要找到经典意义上的“烟蒂股”比格雷厄姆时代更具挑战,但其背后的原则和方法依然适用。一个寻宝者需要地图和工具,一个“烟蒂”投资者也需要懂得如何解读财务报表和使用筛选工具。
要识别“烟蒂股”,投资者需要聚焦于那些反映极度低估的财务指标:
“烟蒂股”往往出现在市场的“冷宫”里,它们通常具备以下一些特征:
在信息时代,投资者不必再像格雷厄姆那样手动翻阅成千上万份财务报告。可以利用各种股票筛选器(Stock Screener)来寻找潜在目标。
尽管捡烟蒂投资法逻辑严密,但在当代投资实践中也面临着诸多挑战。正是这些挑战,促使了价值投资理论的不断进化,其中最著名的代表就是沃伦·巴菲特的转变。
巴菲特是格雷厄姆最出色的学生,他的早期投资生涯,包括收购伯克希尔·哈撒韦(Berkshire Hathaway)这家濒临破产的纺织厂,都是典型的捡烟蒂操作。然而,在查理·芒格(Charlie Munger)和成长股投资大师菲利普·费雪(Philip Fisher)的影响下,巴菲特的投资哲学发生了重大进化。 芒格的名言点醒了巴菲特:“一家糟糕的公司是无法通过‘便宜’的价格来弥补的。” 他们意识到,长期来看,投资的收益率最终会趋近于所投资企业的净资产收益率(ROE)。与其把精力耗费在不断买入和卖出平庸的“烟蒂股”上,不如找到一家能持续创造价值的伟大公司,并长期持有,让“复利”的魔力发挥到极致。 这次进化,标志着价值投资从“捡便宜”的1.0时代(格雷厄姆的烟蒂法),迈向了“投品质”的2.0时代(巴菲特的护城河理论)。关注点从“过去和现在的资产”转向了“未来的现金流”。
即便你不是一个专业的“捡烟蒂”猎人,这一古老的投资智慧依然能为你提供宝贵的启示:
总而言之,捡烟蒂投资法不仅是一种具体的投资技术,更是一种底线思维的哲学。它教会我们在喧嚣的市场中保持冷静,回归价值的本源,用最朴素、最保守的尺子去丈量风险与回报。虽然纯粹的“烟蒂”已不多见,但这种在垃圾中寻找黄金的思维,将永远是价值投资武库中最锋利的武器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