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坦利·科恩(Stanley Cohen),一位在投资界名气不大,却被沃伦·巴菲特誉为“格雷厄姆-多德村的超级投资者”之一的传奇人物。科恩是一位极其低调的个人投资者,他没有管理公开基金,也鲜少接受采访,但其投资业绩却令人叹为观止。他遵循其导师本杰明·格雷厄姆的教诲,将价值投资的理念发挥到了极致,尤其擅长在市场极度悲观的“废墟”中寻找被严重低估的投资机会。他的投资风格以深度价值、极端集中和长期持有为核心标签,通过对少数几家公司进行深入骨髓的研究,下重注并耐心等待价值回归,从而取得了远超市场平均水平的惊人回报。
在投资的星空中,有些名字如恒星般璀璨,比如沃伦·巴菲特、彼得·林奇。而斯坦利·科恩则更像一颗不为人知的致密星,质量巨大,却光芒内敛。如果不是巴菲特在1984年于哥伦比亚大学发表了那篇著名的演讲——《格雷厄姆-多德村的超级投资者》(The Superinvestors of Graham-and-Doddsville),科恩的名字可能至今仍尘封在历史的档案中。 在这篇旨在证明价值投资有效性的演讲中,巴菲特列举了一系列师从本杰明·格雷厄姆、业绩卓越的投资人,他们就像是来自同一个“知识产权村落”的居民,共享着相同的投资哲学“基因”。斯坦利·科恩正是这个村庄里最低调、最神秘的居民之一。 科恩毕业于布鲁克林学院,之后在格雷厄姆的投资公司格雷厄姆-纽曼公司工作,深受其影响。离开公司后,他没有选择成为光鲜的基金经理,而是作为一名个人投资者,默默地管理着自己和家人的财富。从1959年到1984年,在巴菲特统计的26年间,科恩的年化回报率高达惊人的30%左右,而同期标普500指数的年化回报率仅为7.8%。这意味着,如果你在1959年投资1万美元给科恩,到1984年这笔钱将增长到约870万美元,而投资于指数则只有约5.9万美元。这种天壤之别的业绩,正是科恩“超人”实力的最佳证明。 然而,这位超人却选择“隐形”。他从不抛头露面,也不著书立说。他的智慧,只能通过巴菲特的转述和一些零星的案例研究来窥见一斑。但这丝毫不影响他成为价值投资殿堂中一位值得所有普通投资者学习的宗师。
科恩的投资体系看似简单,却蕴含着深刻的智慧。我们可以将其总结为威力巨大的“三板斧”,每一招都直指投资的核心。
这是科恩投资哲学的基石,也是对格雷厄姆“烟蒂股”投资法的继承与发扬。
格雷厄姆曾用一个生动的比喻来形容他寻找的股票:就像在路边捡起别人丢弃的烟蒂,虽然看起来很廉价甚至有点恶心,但通常还能免费吸上一口。这“最后一口”就是投资的利润。所谓“烟蒂股”,就是那些价格已经跌到远低于其清算价值的公司股票,即使公司立即破产清算,投资者也能收回比买入价更多的钱。
科恩深谙此道,他孜孜不倦地寻找那些“躺在手术台上”的公司,市场认为它们快要死了,但科恩通过自己的“诊断”,发现它们其实还有救,而且身上还藏着不少值钱的“器官”(资产)。他特别关注公司的资产负债表,计算其净流动资产价值 (Net Current Asset Value, NCAV)。这个指标的计算公式是:
> **NCAV = 流动资产 - 总负债** 格雷厄姆认为,如果一家公司的市值低于其NCAV的三分之二,那就相当于你花5毛钱买到了1块钱的现金和存货,还白得了公司所有的厂房、设备等长期资产。这便是投资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安全边际]]**。 但科恩比导师更进了一步。他不仅捡“烟蒂”,还试图在里面找到那些其实是被人误扔的“古巴雪茄”。他寻找的不仅仅是便宜货,更是那些虽然暂时落难,但其核心业务或资产质量依然优秀,未来有可能“起死回生”的公司。这意味着他不仅看重资产的“量”,更看重资产的“质”。
现代投资理论告诫我们要多元化投资,“不要把所有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但科恩的投资组合却常常让理论家们惊掉下巴,因为他奉行的是集中投资策略。 他的投资组合里通常只有5到6只股票,有时候甚至更少。在某些极端时期,他可能将超过一半的资产都投入到一只他认为千载难逢的股票上。这种做法在常人看来无异于豪赌,但在科恩看来,这恰恰是风险最低的方式。为什么呢?
科恩之所以敢于下重注,是因为他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研究努力。对于每一笔投资,他都会像侦探一样,把公司的里里外外、前世今生都调查得一清二楚。当你的研究深度足以让你比公司管理层更了解某些资产的价值时,所谓的“风险”其实已经被你牢牢控制了。
巴菲特也曾说过:“多元化是无知的保护伞。” 对于那些没有时间或能力去深入研究公司的普通投资者来说,广泛的多元化(比如投资指数基金)是明智的。但对于科恩这样的专业选手而言,将资金分散到几十个自己一知半解的公司上,风险反而更大。集中投资于几个你内心确信价值远超价格的公司,才是真正的“安全”。
科恩的哲学是:与其拥有40个“老婆”,不如找到一位“灵魂伴侣”并相伴一生。他用极致的专注,换来了极致的回报。
在价值投资的世界里,耐心是一种超能力。科恩拥有这种超能力,并且运用得炉火纯青。他的投资策略可以被形容为“买入并冬眠”。 当他通过深入研究,以极大的安全边际买入一家公司后,他做的下一件事往往是——什么都不做。他会持有这只股票数年,甚至更长时间,静静地等待市场先生(Mr. Market)从狂躁或抑郁中恢复正常,重新认识到这家公司的真正价值。
频繁交易是业绩的腐蚀剂。交易成本、税收以及追涨杀跌带来的错误决策,会严重侵蚀投资者的长期回报。科恩的低换手率策略,让他最大程度地享受到了复利的魔力。他明白,价值的实现需要时间,就像种下一棵树,你需要耐心等待它开花结果,而不是每天把它拔出来看看根长得怎么样了。
在持股期间,股价可能会继续下跌,市场上的坏消息可能铺天盖地。绝大多数人会在这种压力下崩溃,选择“割肉”离场。但科恩强大的内心和建立在深度研究之上的信念,让他能够忽略这些市场噪音,像冬眠的熊一样,安静地等待春天的到来。这种心理素质,是区分伟大投资者和平庸投资者的关键分水岭。
要理解科恩的投资艺术,最好的方式就是看一个他的经典战例:投资于破产的宾州中央铁路公司(Penn Central Railroad)。 20世纪70年代,宾州中央铁路公司——当时美国最大的铁路公司——宣告破产,这是当时美国历史上最大的一起破产案。华尔街一片恐慌,所有人都急于抛售该公司的股票和债券,唯恐避之不及。股价从最高的80多美元跌至谷底的1美元。 在所有人眼中,这就是一堆有毒的金融垃圾。但科恩却戴上“寻宝护目镜”一头扎了进去。他没有被市场的恐慌情绪所影响,而是冷静地翻阅厚厚的公司财报和法律文件,开始计算这堆“垃圾”里到底藏着什么。 他发现:
科恩计算出,仅仅是这些被市场忽略的资产,其清算价值就远高于公司当时的总市值。换句话说,买入这家破产公司的证券,几乎是一笔稳赚不赔的买卖。于是,他大量买入了宾州中央铁路公司的债券和股票。 后来的故事验证了他的判断。公司进行了重组,出售了部分铁路业务,转型为一家成功的房地产和能源公司。随着资产价值被市场重新认识,科恩的投资获得了数倍的回报。这个案例完美地展现了科恩投资“三板斧”的威力:在别人恐惧时贪婪,深入挖掘被低估的资产价值,下重注,然后耐心持有。
斯坦利·科恩的故事就像一部投资界的“武林秘籍”,虽然招式不多,但每一招都威力无穷。对于我们普通投资者而言,可以从中获得以下宝贵的启示:
真正的投资机会往往出现在人群恐慌或狂热的地方。当所有人都看好或看衰某个东西时,你尤其需要保持警惕和独立思考。不要让市场的喧嚣左右你的判断,你的决策应该只基于事实和严谨的分析。
科恩的成功建立在他对自己所投公司“掘地三尺”的了解之上。我们不需要成为所有行业的专家,但我们必须对自己投资的领域有足够深刻的认识。只投资于你真正理解的公司,这是保护自己不受伤害的第一道防线。
与追逐热门故事和盈利预测相比,关注一家公司的资产负债表往往更为可靠。学习像科恩一样,去评估一家公司的真实资产价值,尤其是在市场低迷时,这可能会让你发现被埋藏的金矿。
对于大多数没有足够精力进行深度研究的投资者,投资于低成本的指数基金进行广泛的多元化,依然是最佳选择。但科恩的例子告诉我们,如果你确实对少数几家公司有极高的把握,适度的集中可能会带来更好的回报。关键在于,你的集中度必须与你的研究深度和确定性相匹配。
投资是一场马拉松,而不是百米冲刺。一旦你做出了一个基于充分研究的投资决策,请给予它足够的时间去证明。市场的短期波动是不可预测的,但长期来看,价值终将回归。学会“冬眠”,忽略噪音,是通往财富自由的必经之路。 斯坦利·科恩用他一生的实践证明,即使没有庞大的研究团队和复杂的数学模型,一个独立的个人投资者,只要坚持价值投资的简单原则,用商业的眼光看待股票,保持理性和耐心,同样可以取得非凡的成就。他是一位真正的投资大师,一位值得所有价值投资者尊敬的“隐形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