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股一级资本 (Common Equity Tier 1 Capital),通常简称为CET1,也常被称为核心一级资本。它是衡量一家银行财务健康状况最核心、最硬核的指标。简单来说,CET1是银行资本金中质量最高的部分,是银行在遭遇重大亏损时,能够吸收损失的第一道、也是最坚固的防线。它主要由银行发行在外的普通股股本和日积月累留下来的留存收益构成。这部分资本是银行真正的“家底”,因为它没有固定的偿还期限,也无需支付固定利息,在银行清盘时,它的求偿权排在所有债务和优先股之后。因此,CET1代表了股东对银行最永久、最纯粹的投入,是银行抵御风险的终极“压舱石”。
要理解CET1为何如此重要,我们得先弄明白一个更根本的问题:银行为什么需要“资本”? 让我们把银行想象成一个镇上新开的酒馆,老板叫老王。
酒馆开张了,生意兴隆。但风险也随之而来。老王允许一些熟客先喝酒后记账,这些“应收账款”就是银行的“贷款”。如果有一天,镇上的工厂倒闭,很多熟客都失业了,付不起酒钱,形成了5万元的坏账。这时会发生什么? 这5万元的损失,首先会侵蚀老王自己的10万元本钱,他的“资本”还剩下5万元。虽然身家缩水,但酒馆还能继续经营,因为他仍然有足够的资产去偿还那90万的借款。邻居们来“取酒”,他依然兑付得了。 但如果坏账高达15万元呢?老王的10万元本钱会瞬间被亏光,还倒欠5万元。这时,酒馆就“资不抵债”了。当邻居们听到风声,蜂拥而至要求兑付时,老王已经拿不出足够的钱了,酒馆只能倒闭,这就是所谓的“挤兑”和“破产”。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资本,就是那道吸收意外损失的“防火墙”或“缓冲垫”。资本越厚实,银行(酒馆)抵御风险的能力就越强,储户(邻居)的钱就越安全。而CET1,就是这道防火墙中最坚固、最耐火的部分。
在监管机构眼中,银行的资本并非铁板一块,而是像一个精心制作的三层蛋糕,每一层的“用料”和“口感”(吸收损失的能力)都不同。CET1正是这个蛋糕最扎实、最核心的底层。
这是蛋糕的基座,也是银行资本的“黄金标准”。
这一层像是蛋糕中的奶油夹心,质量也很高,但略逊于底层。
这是蛋糕最顶层的裱花和水果,有一定的缓冲作用,但可靠性最低。
这三层资本加起来,构成了银行的总资本。监管机构对这三层资本的最低要求,共同构筑了银行体系的稳定防线。
在2008年金融危机中,许多国际大银行看似资本充足,却轰然倒塌。事后反思发现,它们的大量资本都是质量不高的二级资本,真正能吸收损失的CET1少得可怜。这场危机血的教训,催生了全球银行业监管的“紧箍咒”——《巴塞尔协议III》。 这份协议的核心,就是大幅提高了对普通股一级资本的要求。监管者不再只看总资本够不够,而是把目光死死盯住CET1。由此,一个对投资者至关重要的指标诞生了: 普通股一级资本充足率 (CET1 Ratio) 它的计算公式看似简单:
CET1 Ratio = 普通股一级资本 / 风险加权资产 (RWA)
这里的关键在于理解分母——风险加权资产 (RWA)。监管者认为,银行的100元钱,贷给政府和贷给一家高风险的初创公司,其风险是天壤之别。因此,不能简单地用总资产来衡量。RWA就是给银行的每一笔资产都乘以一个“风险权重”。
通过这种方式,RWA更真实地反映了银行资产组合的整体风险水平。一家银行的CET1比率,衡量的是其最优质的资本能够覆盖其风险业务的程度。根据《巴塞尔协议III》,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的CET1比率最低要求加上各种缓冲资本,通常需要达到10%以上。
对于遵循价值投资理念的投资者而言,投资银行股绝非易事,因为其业务复杂,财务杠杆高。而CET1比率,就是我们拨开迷雾、看清银行内在价值的一盏探照灯。
传奇投资家沃伦·巴菲特曾多次强调,他偏爱那些资本雄厚的银行。CET1比率就是银行护城河最量化的体现。
很多人误以为,高资本会限制银行的盈利能力(因为资本是有成本的)。但从长远看,雄厚的CET1是未来盈利的强大后盾。
作为股东,我们最终关心的是股息和股价增长。CET1直接关系到这两点。
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分析银行的CET1并不复杂。
总而言之,普通股一级资本(CET1)绝不仅仅是银行家和监管者口中的专业术语。对于价值投资者来说,它是衡量一家银行是否值得长期投资的“试金石”。 它揭示了一家银行的:
下一次当你翻开一份银行财报,在被复杂的贷款、存款和衍生品数据搞得头晕目眩之前,请先找到那个名为“CET1 Ratio”的数字。它就像一张简洁明了的“体检报告”,用最直白的方式告诉你,眼前这位金融巨人,其筋骨是否强健,其血脉是否通畅。理解了它,你就掌握了评估银行股投资价值的最强力武器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