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录(Li Lu),是全球投资界备受尊敬的美籍华裔投资家、基金管理人,喜马拉雅资本管理公司(Himalaya Capital Management)的创始人及董事长。他被广泛认为是价值投资理念最杰出的践行者之一,尤其以其对中国市场的深刻理解和卓越的长期投资业绩而闻名。李录不仅是一位成功的投资者,更是一位思想深邃的思考者,他将价值投资的原则与对现代文明、经济和历史的宏大叙事相结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投资哲学体系。作为投资大师查理·芒格(Charlie Munger)的密友和合作伙伴,李录深受其赞誉,并被视为沃伦·巴菲特(Warren Buffett)思想的忠实传人,其投资智慧对于渴望通过长期主义实现财富增值的普通投资者具有极高的启发价值。
李录的人生轨迹本身就是一部充满戏剧性与励志色彩的传奇。他的早年经历并非一帆风顺,但正是这些独特的阅历塑造了他坚毅的品格和深刻的洞察力。
上世纪90年代初,李录来到美国,进入哥伦比亚大学学习。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听了“股神”沃伦·巴菲特的一场演讲。这次演讲如同一道闪电,照亮了他的人生道路。巴菲特所阐述的价值投资理念——即投资的本质是购买一家公司的部分所有权,而非一张可以买卖的股票代码——让他醍醐灌顶。巴菲特风趣地将复杂的投资世界简化为“用40美分的价格购买价值1美元的东西”,这种简单而深刻的商业常识,让李录意识到,这正是他一直在寻找的、可以安身立命的知识体系。 他开始疯狂地阅读所有与巴菲特和价值投资相关的书籍和资料,包括价值投资的鼻祖本杰明·格雷厄姆(Benjamin Graham)的经典著作《聪明的投资者》和《证券分析》。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正是格雷厄姆执教的地方,这让李录感觉自己仿佛踏入了价值投资的“圣地”,找到了可以追随一生的“道”。
毕业后,李录拒绝了华尔街投行的工作邀请,在1997年创办了自己的投资公司——喜马拉雅资本。公司名字的寓意深远:“喜马拉雅”代表着巍峨、长久与挑战,象征着他所追求的投资事业,需要如登山者般坚韧不拔的毅力、长远的眼光和对风险的敬畏。 在公司成立初期,他也曾经历过亚洲金融危机和互联网泡沫破裂的冲击,但正是对价值投资原则的坚守,让他的基金在市场的惊涛骇浪中存活下来并不断壮大。他用实践证明,真正的价值投资,短期内可能会承受巨大压力,但长期来看,其回报是惊人的。
李录的投资哲学深深植根于格雷厄姆、巴菲特和芒格的思想,但他又结合自身对中国国情的理解,发展出了独具特色的投资框架。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理解其哲学的核心要点,远比追逐市场热点更有意义。
李录曾将复杂的投资决策过程,精炼为极易理解的“三问半”,这是一个非常实用的思考工具:
与许多基金经理追求分散化投资不同,李录是“集中投资”的坚定拥护者。他的投资组合通常只包含为数不多的几家公司。他认为,真正的机会是稀少的,当一个绝佳的机会出现时,就应该下重注。 这种策略的前提是,投资者必须对自己所投资的公司有极度深入的了解,也就是在自己的“能力圈”(Circle of Competence)内行事。李录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源于他将自己的能力圈聚焦于他最了解的领域——中国。他对中国的经济、文化、社会有着与生俱来的深刻洞见,这让他能够发现并长期持有像比亚迪(BYD)这样的伟大公司。 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这意味着你不必成为所有行业的专家,但你必须成为你所投资领域的专家。 你可以从你日常工作、生活中最熟悉的行业入手,比如你是一名医生,你可能比别人更懂医药行业;你是一名软件工程师,你可能对科技公司的判断更准。
李录与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Berkshire Hathaway)的副主席查理·芒格的友谊是投资界的一段佳话。芒格不仅是李录的精神导师,更是他基金的早期投资者。芒格曾公开表示:“我这辈子只把钱给两个人管过,一个是我自己,另一个就是李录。”这份信任背后,是芒格对李录品行、智慧和投资能力的最高认可。 李录深受芒格“多元思维模型”的影响,即在思考问题时,要运用来自不同学科的知识,如物理学、生物学、心理学等,来构建一个全面的认知框架。此外,他还负责将芒urut《穷查理宝典》(Poor Charlie's Almanack)一书引入中国,并亲自作序,将芒格的智慧火种传递给更多中文读者。
作为《投资大辞典》的读者,我们可以从李录的投资生涯和智慧中提炼出以下几点极其宝贵的行动指南:
总而言之,李录不仅是一位投资大师,更是一位将投资提升到哲学与人生智慧层面的思考者。他的故事告诉我们,投资的成功最终源于诚实的品格、理性的头脑和极致的耐心。对于每一个希望在投资道路上行稳致远的普通人来说,李录的思想无疑是一座可以反复开采的智慧宝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