杰弗瑞·卡森伯格 (Jeffrey Katzenberg),一位在好莱坞权势榜上沉浮数十载的传奇人物。他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价值投资者,你不会在伯克希尔·哈撒韦的股东大会上看到他向沃伦·巴菲特提问。然而,对于任何想理解内容产业、知识产权(IP)价值和“人”这个核心资产的投资者来说,卡森伯格的职业生涯本身就是一部惊心动魄、信息量爆炸的投资教科书。他的人生横跨了迪士尼的复兴、梦工厂的创立和Quibi的溃败,如同一个高风险的投资组合,既有回报百倍的明星项目,也有亏损殆尽的惨痛教训。本词条将带你走进这位“好莱坞黄金打手”的世界,从他波澜壮阔的经历中,提炼出普通投资者也能借鉴的实战智慧。
杰弗瑞·卡森伯格的履历,就是一部浓缩的现代好莱坞商业史。他以其雷厉风行、精打细算和对内容近乎偏执的追求而闻名,也因其强硬的谈判风格和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性格,被冠以“黄金打手”甚至更尖刻的绰号。
卡森伯格的职业生涯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的派拉蒙影业。当时,他遇到了他职业生涯中最重要的导师和“宿敌”——迈克尔·艾斯纳。在传奇媒体高管巴里·迪勒的领导下,艾斯纳和卡森伯格组成了一个令人闻风丧胆的组合。艾斯纳负责创意和战略,而精力旺盛、注重细节的卡森伯格则负责将这一切执行落地。 他们以极其严苛的预算控制和高效的项目管理能力著称,推动了《夺宝奇兵》、《周末夜狂热》等一系列票房巨作的诞生。卡森伯格的过人之处在于,他能在创意与商业之间找到一个微妙的平衡点。他尊重天才的火花,但更痴迷于将这火花锻造成能够持续盈利的商业机器。这种对成本的敏感和对效率的追求,是任何成功企业管理者必备的素质,也是价值投资者在评估一家公司管理层时尤为看重的品质。
1984年,艾斯纳入主沉睡的华特迪士尼公司,并立刻将他最得力的干将卡森伯格招致麾下,任命他为电影部门主席。这开启了迪士尼动画乃至整个公司历史上最辉煌的十年,后世称之为“迪士尼复兴”(Disney Renaissance)。 在卡森伯格的铁腕治理下,迪士尼动画工作室一扫颓气,推出了一系列传世之作:
卡森伯格深知,一部成功的动画电影远不止是90分钟的光影。它是一个巨大商业帝国的起点。每一部电影都是一个强大的知识产权(IP)母体,可以衍生出续集、电视剧、百老汇音乐剧、主题公园的游乐设施、以及数不尽的玩具和商品。这种将一次性的内容投入转化为持续性现金流的能力,正是价值投资中“护城河”理念的完美体现。一个强大的IP,就是一条既宽又深的护城河,能够抵御竞争,并为公司带来源源不断的利润。
然而,辉煌在1994年戛然而止。迪士尼总裁弗兰克·威尔士(被视为艾斯纳和卡森伯格之间的缓冲带)意外去世后,卡森伯格希望接替其职位,但遭到艾斯纳的断然拒绝。这对黄金搭档的矛盾彻底爆发,卡森伯死愤怒地辞职。 更具戏剧性的是,卡森伯格随后对迪士尼提起了诉讼,要求支付他合同中规定的、基于其任期内所有项目未来利润的2%分红。这场官司的核心,实际上是对卡森伯格个人价值的一次“市场化定价”。为了确定赔偿金额,法庭和双方律师不得不去估算《狮子王》等IP在未来几十年里能产生多少利润——这本身就是一次极其复杂的资产评估。最终,卡森-伯格赢得了据估计高达2.5亿美元的和解金。这起事件赤裸裸地向市场展示了:一个顶级的管理者,一个IP的缔造者,其本身就是一项可以被量化、且价值连城的“无形资产”。
如果把卡森伯格的每一次职业选择都看作一次投资决策,那么他的核心哲学从未改变:押注于最顶级的、能够引发情感共鸣的内容,并将其商业价值挖掘到极致。
“我们不是在制作电影,我们是在打造资产。” 这句虽非卡森伯格原话,但完美概括了他在迪士尼的策略。对于价值投资者而言,资产负债表上的厂房、设备固然重要,但真正能带来超额回报的,往往是那些看不见、摸不着的“无形资产”,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知识产权。
卡森伯格的成功告诉我们,投资内容产业,不能只看单部作品的票房,更要评估其IP化的潜力。一个好的故事、一个深入人心的角色,就像一台可以永久运转的印钞机。投资者在分析奈飞、迪士尼这类公司时,其核心任务之一就是评估其IP储备的质量和开发潜力。
卡森伯格有个绰号叫“铁腕暴君”,很大程度上源于他对预算的苛刻控制。在好莱坞这个以挥霍无度闻名的行业里,他像一个会计师一样审视着每一分钱的去向。他曾在内部备忘录中强调,动画电影的成功不应依赖于无限的预算,而应来自于卓越的故事和高效的执行。 这与本杰明·格雷厄姆倡导的安全边际原则不谋而合。安全边际的核心是以低于其内在价值的价格买入资产。在企业经营中,严格的成本控制就相当于为最终的利润创造了“安全边际”。即便票房收入略低于预期,卓越的成本管理也能确保项目不会陷入亏损,从而提高了投资的胜率。卡森伯格追求的是一种“便宜的卓越”——用合理的成本,去实现超凡的创意和回报。 这给投资者的启示是:在评估一家公司时,不仅要看其收入增长的潜力,更要审视其成本控制的能力。一家能够持续优化成本、提升运营效率的公司,往往更具韧性和长期价值。
卡森伯格在迪士尼的经历,是“关键人物风险”(Key Person Risk)的绝佳案例。他的离开,直接导致迪士尼动画在90年代末和21世纪初陷入了长达近十年的创意低谷,直到后来收购了皮克斯才重振雄风。 反过来看,他离开迪士尼后,与史蒂文·斯皮尔伯格、大卫·格芬共同创立梦工厂SKG,并一手打造了能与迪士尼/皮克斯分庭抗礼的梦工厂动画,这又证明了一个卓越的领导者能创造多么巨大的价值。 对于投资者而言,这意味着:
如果说梦工厂是卡森伯格投资生涯的巅峰,那么Quibi就是他最惨烈的滑铁卢。2018年,卡森伯格再度出山,创立了雄心勃勃的短视频平台Quibi。他凭借自己无与伦比的人脉,从迪士尼、阿里巴巴、高盛等巨头处筹集了高达17.5亿美元的资金。 Quibi的理念是:为手机用户提供制作精良的、“好莱坞级别”的短剧集(每集10分钟以内)。然而,这个被寄予厚望的“颠覆性创新”项目,在上线后仅仅6个月就宣告失败,烧光了几乎所有资金。 Quibi的失败,是价值投资者必须铭记于心的经典案例:
卡森伯格的人生,由两场惊天动地的豪赌定义。一次让他功成名就,一次让他颜面尽失。
离开迪士尼后,卡森伯格联合导演之王斯皮尔伯格和音乐巨子格芬,组成了好莱坞历史上最星光熠熠的创业团队——梦工厂SKG(三人姓氏首字母)。他们的目标是:创建一个全新的、能与老牌巨头抗衡的电影公司。 梦工厂动画是卡森伯格的“复仇之战”,他要证明没有迪士尼,他一样能打造出顶级的动画IP。这个赌注的核心产品,就是2001年上映的《怪物史瑞克》。 《史瑞克》的成功是现象级的。它不仅票房大卖,更重要的是,它从根本上颠覆了迪士尼经营多年的“王子公主”童话范式。它用辛辣的讽刺、流行的戏仿和成年的幽默感,开创了动画电影的新纪元。史瑞克这个绿色怪物,成为了梦工厂的“米老鼠”,一个价值连城的IP。 随后,梦工厂动画成功进行了IPO(首次公开募股),成为一家独立的上市公司,市值一度飙升。对于早期投资者而言,这无疑是一笔回报丰厚、堪称经典的风险投资。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Quibi。这场豪赌从一开始就充满了危险信号。它的商业模式建立在一系列未经市场验证的假设之上:
新冠疫情的爆发,让本就脆弱的商业模式雪上加霜。人们被困在家中,拥有大块的时间观看Netflix,Quibi所设定的“通勤场景”瞬间消失。最终,卡森伯格做出了一个痛苦但理性的决定:在亏损殆尽前,关闭公司,将剩余的现金返还给投资者,并将内容库出售给流媒体平台Roku。 这个结局虽然惨淡,但卡森伯格“认赔出局”的果断,也体现了一位资深玩家的素养。在投资中,承认错误、及时止损,远比固执己见、耗尽最后一颗子弹要明智得多。
杰弗瑞·卡森伯格不是一位投资理论家,但他用自己大起大落的职业生涯,为我们生动地演绎了诸多核心的投资原则。从他的故事里,一个普通的价值投资者至少可以学到:
最终,无论是好莱坞的浮华世界,还是华尔街的冰冷数字,商业的本质是相通的。卡森伯格的故事提醒我们,伟大的投资,终究是投给那些能为人们提供真正想要的产品或服务、并能在此过程中建立起持久竞争优势的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