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克菲勒兄弟基金会(Rockefeller Brothers Fund, RBF)是一家由美国洛克菲勒家族第三代成员——约翰·D·洛克菲勒三世、纳尔逊、劳伦斯、温斯罗普和戴维·洛克菲勒五兄弟于1940年创立的私人家族基金会。它并非一家以盈利为目的的商业公司,也不是我们通常意义上向公众募集资金的共同基金。然而,对于每一位信奉价值投资的普通投资者来说,它是一个无与伦比的教科书级案例。这家基金会管理着庞大的捐赠基金(Endowment),其投资决策不仅深刻影响着全球的慈善事业,更以其独特的投资哲学——尤其是从其家族发家的化石燃料行业中毅然撤资的壮举——为我们揭示了如何将长期价值观与财务回报完美结合的深刻智慧。
要理解洛克菲勒兄弟基金会的投资心法,我们必须先把时钟拨回到19世纪。 它的财富根源,来自于那个在美国乃至世界商业史上都如雷贯耳的名字——约翰·戴维森·洛克菲勒(John D. Rockefeller)。这位传奇企业家创立的标准石油公司(Standard Oil)在巅峰时期几乎垄断了全美国的石油市场,为家族积累了富可敌国的财富。然而,洛克菲勒本人在晚年,将大量精力投入慈善事业,开启了家族的慈善传统。 他的儿子小约翰·D·洛克菲勒继承并光大了这一传统。而到了第三代,也就是创立RBF的五兄弟,他们决定将家族的慈善事业体系化、制度化,使其能够跨越代际、永续经营。于是,洛克菲勒兄弟基金会应运而生。它的使命,从最初的广泛慈善,逐渐聚焦到推动社会变革,尤其是促进一个更公正、可持续与和平的世界。 这个背景至关重要。因为它告诉我们,RBF从诞生之日起,就携带了两个核心基因:
这两个基因的融合与碰撞,最终催生了其独树一帜的投资哲学。
一家慈善基金会如何做投资?很多人可能会想,不就是把钱交给基金经理,然后用赚来的收益去做慈善吗?RBF告诉我们:远不止于此。
RBF的运作模式,核心在于其庞大的捐赠基金。这笔钱就像一只“永远不会下蛋的母鸡”,基金会的目标不是花掉本金,而是通过聪明的投资让它不断增值,然后用每年产生的投资收益(通常是总资产的5%左右)来支持全球各地的慈善项目。 这种模式,决定了RBF的投资行为天然具备了几个价值投资者梦寐以求的特质:
2014年9月,RBF宣布了一项惊人的决定:将逐步从化石燃料相关投资中完全撤出。 这个消息之所以震撼,原因再简单不过:洛克菲勒家族的财富,正是建立在石油之上的。一个因石油而富的家族基金会,现在要“革自己命的根”,这在外界看来简直是不可思议的。 但RBF的逻辑清晰而深刻,这背后是深思熟虑的投资考量,而非一时冲动的道德表演。
许多人曾质疑,剥离高利润的能源股,会不会影响基金会的收益?事实给出了答案。在宣布撤资后的几年里,RBF的投资回报率不仅没有下降,反而超越了市场平均水平。这有力地证明了,将ESG(环境、社会和治理)因素融入投资决策,非但不会牺牲回报,反而可能因为规避了长期风险、抓住了新兴机遇而获得更好的表现。
我们普通投资者没有数十亿美元的基金去管理,但RBF的投资智慧完全可以“飞入寻常百姓家”,成为我们构建自己投资体系的指路明灯。
在充满噪音和诱惑的资本市场,我们很容易迷失在K线图和财务比率中,忘记了投资的本质。RBF提醒我们,你的每一笔投资,都是在为你想要的世界投票。
价值投资的核心是寻找拥有宽阔“护城河”(Moat)的伟大公司。而RBF自身的运作模式,给了我们一个关于“护城河”的更高维度的启示:对于投资者自身而言,最坚固的护城河就是你的长期视角和无限耐心。
传统的风险分析,往往聚焦于负债率、市盈率等量化指标。RBF对“搁浅资产”的判断,则为我们打开了风险管理的新视野。它告诉我们,最大的风险,往往来自于那些缓慢发生、但影响深远的宏观结构性变化。
RBF在决定从化石燃料撤资后,并没有简单地把钱投向所有贴着“绿色”标签的领域。他们花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去研究可持续能源、绿色科技等新兴行业,逐步建立起在这个新领域里的“能力圈”(Circle of Competence)。
洛克菲勒兄弟基金会的故事,远不止于一个慈善组织的投资策略。它是一个关于财富、责任与远见的深刻寓言。它向我们展示了,资本可以不只是追逐利润的冰冷工具,更可以是塑造未来的温暖力量。 对于每一位走在价值投资路上的普通人而言,RBF就像一座灯塔。它照亮的,不仅是如何赚取回报的路径,更是如何通过投资,让我们成为更好的自己,并为我们身处的世界,留下一份超越财富本身的、更有意义的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