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投资组合理论(Modern Portfolio Theory, MPT)是由经济学家哈里·马科维茨(Harry Markowitz)在1952年提出的革命性投资框架,他也因此获得了1990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这个理论的核心思想听起来像一句老话:“别把所有的鸡蛋都放在同一个篮子里”,但它首次为这句朴素的智慧提供了严谨的数学模型。MPT认为,理性的投资者不应该孤立地看待每一项资产,而应该关注由不同资产构成的投资组合。其目标是在给定的风险水平下,实现预期回报的最大化;或者在给定的预期回报下,承受尽可能低的风险。它通过精确计算资产之间的相关性,来构建一个最优的资产组合,从而实现1+1>2的整体效果。
这比较好理解,就是我们预测一项资产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可能为我们带来的平均收益。比如,根据历史数据和对未来的分析,你预测某只股票明年的回报率可能是10%。
这是MPT理论中最具特色也最具争议的一点。它将投资的“风险”直接定义为资产回报的波动率(Volatility),也就是价格上下波动的剧烈程度。在MPT看来,价格像过山车一样上下翻飞的资产,风险就高;价格平稳如水的资产,风险就低。
相关性是MPT的精髓所在。它衡量的是不同资产价格变动的同步程度。
MPT的魔力在于,通过组合不完全正相关(尤其是负相关)的资产,整个投资组合的总体波动率会小于其内部单个资产波动率的加权平均值。换句话说,雨伞和冰淇淋公司的股票可能各自波动都很大,但把它们组合在一起,你的总收入曲线会变得平滑很多,风险(波动率)就这样被“抵消”了一部分。
基于以上变量,MPT描绘出了一条著名的曲线——有效前沿(Efficient Frontier)。 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一份“投资套餐”菜单。菜单的横轴是风险(波动率),纵轴是预期回报。
理论上,投资者应该根据自己的风险偏好,在“有效前沿”上选择一个点作为自己的投资组合。后来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ital Asset Pricing Model, CAPM)等理论都是在MPT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对于以价值投资为信仰的投资者来说,MPT的许多假设(比如将风险等同于波动率)是值得商榷的。但这并不妨碍我们从中汲取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