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查德·坎蒂隆 (Richard Cantillon),一位生活在18世纪、谜一样的人物。他是爱尔兰裔的法国银行家、成功的投机商,更是经济思想史上被严重低估的巨人。坎蒂隆的生平扑朔迷离,最终死于一场蹊跷的火灾,但他留下的唯一著作——《商业性质概论》——却如同一颗被埋藏了近一个世纪的璀璨钻石,深刻影响了后来的经济学说。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坎蒂隆不仅是经济学的“幽灵教父”,更是一位穿越时空的价值投资导师。他早在三百年前就洞悉了市场泡沫的本质,提出了“内在价值”的雏形,并首次描述了通货膨胀如何不公平地在社会中传导,即著名的“坎蒂隆效应”。理解坎蒂illon,就是理解金钱、价值与风险的本质,是从源头上学习如何在充满不确定性的市场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和独立的判断力。
在经济学和投资的星空中,有些名字如亚当·斯密或本杰明·格雷厄姆般璀璨夺目,而理查德·坎蒂隆则更像一颗遥远而深邃的暗星。他生前声名不显,死后其思想的火花也沉寂了许久,但这丝毫不影响他作为一位实践大师和理论天才的地位。
坎蒂隆的一生充满了戏剧性和神秘色彩。我们只知道他大约在1680年代出生于爱尔兰,后来移居巴黎,迅速在金融界崭露头角,成为一名成功的银行家。他的客户遍布欧洲贵族,业务横跨国际贸易和货币兑换。然而,关于他个人生活的记录却少之又少,仿佛他刻意在历史中抹去了自己的痕迹。 这种神秘感延伸到了他的学术遗产上。他的旷世杰作《商业性质概论》(Essai sur la Nature du Commerce en Général)大约在1730年完成,却在他死后二十多年,于1755年才匿名出版。这本书在当时只是在小圈子内流传,却悄悄地影响了重农学派的魁奈、古典经济学的鼻祖亚当·斯密等人。著名的经济学家威廉·斯坦利·杰文斯在19世纪重新“发现”这本书后,惊叹地称其为“政治经济学的摇篮”,认为坎蒂隆才是真正的“经济学第一人”。他就像一位武林中的扫地僧,悄无声息,却身怀绝技,其内功心法早已成为各大门派的理论基石。
如果说理论著作彰显了他的智慧,那么他在金融市场上的实战操作则证明了他的胆识与远见。坎蒂隆一生中最精彩的投资案例,莫过于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大型股市泡沫——“密西西比泡沫”中的传奇表现。 18世纪初的法国,在国王路易十四的连年征战下,国库空虚,濒临破产。这时,一位名叫约翰·劳 (John Law) 的苏格兰银行家闪亮登场。他向法国王室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计划:成立一家私人银行(后变为皇家银行)发行纸币,并将法国在北美路易斯安那殖民地的贸易特权打包成一家名为“密西西比公司”的股票向公众出售。他宣称,纸币将盘活经济,而密西西比公司的股票则代表着新大陆取之不尽的黄金和财富。 一时间,整个巴黎都疯了。人们疯狂地抢购密西西比公司的股票,股价在短短一年内从500里弗尔飙升至10,000里弗尔,涨了20倍。在这场全民狂欢中,无数人一夜暴富,也为日后的倾家荡产埋下了伏笔。 而坎蒂隆,这位冷静的银行家,却从一开始就看透了这场“炼金术”的真相。他敏锐地意识到:
看透了这一切,坎蒂隆上演了一场堪称教科书级别的“泡沫求生与套利”大戏。他的操作可以分为三步:
这场惊心动魄的投机,完美地展示了坎蒂隆将深刻的经济洞察力与果断的投资行动相结合的能力。他不是一个赌徒,而是一个精于计算的风险管理者。
在密西西比泡沫的废墟之上,坎蒂隆沉淀了自己的思考,写成了《商业性质概论》。这本书体系完整、逻辑严密,几乎涵盖了当时经济学的所有重要领域,从价值理论、货币理论到国际贸易,都提出了极为超前的见解。对于价值投资者来说,其中三大思想尤为重要。
在价值投资的世界里,最核心的概念莫过于区分“价格”与“价值”。而这一思想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坎蒂隆。 早在亚当·斯密之前,坎蒂隆就系统地探讨了商品的内在价值(intrinsic value)。他认为,任何商品或服务的内在价值,取决于生产它所需要的土地和劳动的数量和质量。比如,一块手表之所以比一个面包更有价值,是因为制造手表需要更多、更熟练的劳动和更稀有的原材料(最终也源于土地)。 他清晰地指出:
“一件东西的内在价值,是用来生产它的土地和劳动的量度……这个价值是不会变的,但市场价格却并非如此。”
与之相对的,是市场价格(market price)。市场价格由市场的供给和需求关系决定,会受到“市场的奇想和人们的情绪”(market whims and fancies)的影响而剧烈波动。有时候,市场价格会远高于内在价值(如密西西比泡沫),有时候则会低于内在价值。 坎蒂隆的这一区分,为价值投资奠定了理论基石。价值投资的精髓,不正是通过深入研究,估算出一个企业的内在价值,然后等待市场因为恐慌或非理性而给出低于内在价值的价格时,果断买入吗?本杰明·格雷厄姆提出的“安全边际”原则,正是内在价值与市场价格之间的差距。可以说,坎蒂隆是那个最早为投资者画出“价值之锚”的思想家。
今天我们总把“企业家精神”(Entrepreneurship)挂在嘴边,但第一个在经济学意义上精确定义“企业家”(Entrepreneur)的人,正是坎蒂隆。 在他看来,社会上的经济活动参与者可以分为两类:
一个农场主,他需要支付固定的租金、购买价格确定的种子和肥料、雇佣工资固定的工人,但来年的收成和粮食的市场价格却是不确定的。这种“在不确定性中谋生”的人,就是坎蒂隆定义的企业家。他们是经济的发动机,是市场价格发现过程中的关键角色。 这个定义对投资者的启示是革命性的。它告诉我们,投资的本质,就是一种企业家行为。
坎蒂隆对后世影响最大、在今天看来也最“时髦”的理论,无疑是“坎蒂隆效应”。它回答了一个困扰无数人的问题:为什么政府印钞放水,钱都去哪儿了?为什么我感觉自己的购买力一直在下降? 在坎蒂隆之前,主流的货币数量论思想很简单,认为货币增发,物价就会同比例上涨,就像往一池水中加入更多的水,水位会均匀上升一样。 但坎蒂隆以他银行家的敏锐观察力指出,这个过程根本不是均匀的。他认为,新增发的货币进入经济体,就像把蜂蜜倒在一块松饼上:
蜂蜜不会瞬间均匀地覆盖整块松饼,而是从接触点开始,慢慢地、不均匀地向外扩散。
具体来说,新增货币的流向是有先后顺序的,而这个顺序会极大地影响财富分配:
坎蒂隆效应完美地解释了:
对于投资者而言,理解坎蒂隆效应意味着,必须关注货币政策的动向,并思考如何让自己的资产配置,处在新增货币流动的上游,而不是下游。持有能抵御通胀的优质资产(如优秀公司的股权),远比持有不断贬值的现金更为明智。
理查德·坎蒂隆的故事和思想,像一座宝库,为今天的价值投资者提供了三条颠扑不破的行动指南。
这是坎蒂隆思想的核心,也是价值投资的出发点。市场短期是一台投票机,长期是一台称重机。价格是投票的结果,受情绪和潮流驱动;价值是称重的砝码,由商业基本面决定。
坎蒂隆是天生的宏观经济学家,他洞悉了约翰·劳货币实验的宏观风险。但他最终的成功,却来自于具体的微观操作:卖出高估的股票,借入会贬值的货币,买入保值的硬资产。
坎蒂隆对企业家的定义,为投资者提供了最佳的行为范本。投资不是被动地买卖代码,而是主动地参与商业世界。
理查德·坎蒂隆,这位经济学的“失落的巨人”,用他的一生和一本薄薄的小册子,为我们揭示了关于财富、市场和人性的深刻真理。他是一个理论家,更是一个实践者;他是一个投机商,更是一个价值发现者。在今天这个信息爆炸、市场波动剧烈的时代,坎蒂隆关于内在价值、企业家精神和坎蒂隆效应的洞见,非但没有过时,反而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振聋发聩。学习坎蒂隆,就是学习如何拨开市场的迷雾,看到商业的本质,最终在不确定性的世界里,寻找到属于自己的确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