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理查德·塞勒

理查德·塞勒 (Richard H. Thaler),当代最著名的经济学家之一,201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他被誉为“行为经济学之父”,也是将心理学洞见引入金融投资领域的关键人物,开创了行为金融学这一重要分支。塞勒的核心思想颠覆了传统经济学中“理性经济人”的完美假设。他用无数风趣而深刻的实验证明:人类在做经济决策时,并非总是理性的计算器,而是充满了各种可预测的“非理性”偏见。对于投资者而言,塞勒的理论就像一面镜子,不仅帮助我们看清市场中其他参与者的非理性行为,更重要的是,让我们认识到自己作为普通人,在投资决策中会犯下哪些系统性的错误。

“非理性”的桂冠诗人:塞勒其人

理查德·塞勒于1945年出生于美国,是芝加哥大学布斯商学院的杰出服务教授。与人们印象中严肃古板的经济学家不同,塞勒以其风趣、幽默和“懒惰”的哲学而闻名。他口中的“懒惰”,并非不思进取,而是指寻找更简单、更符合人性的方法来解决复杂问题,这一思想也贯穿于他的学术研究之中。 在塞勒的学术生涯早期,传统经济学理论大厦建立在一个坚固的基石之上——homo economicus,即“经济人”假设。该假设认为,每个人都是绝对理性的、自私的,并且能够做出最优决策。然而,塞勒通过观察生活中的种种现象,对此提出了质疑。为什么人们会为一张免费的球赛门票在暴风雪中开车数小时,却不愿意花钱去买?为什么人们会把意外得来的奖金挥霍一空,却对辛辛苦苦赚来的薪水精打细算? 这些看似“愚蠢”的行为在传统经济学框架下无法解释。塞勒独辟蹊径,与他的好友,著名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尼曼阿莫斯·特沃斯基合作,将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引入经济学分析。他并非想证明人类有多么愚笨,而是揭示了人类的“非理性”行为背后,存在着系统性的、可预测的心理模式。正是这些开创性的研究,为他赢得了诺贝尔奖,也为投资者提供了一套全新的分析工具,用以理解金融市场的波动与机遇。

塞勒的“三板斧”:颠覆你认知的核心理论

塞勒的理论体系博大精深,但其中有三个最为经典、也与投资者关系最为密切的概念,堪称他思想体系的“三板斧”。理解了它们,你就能更好地理解自己和市场的行为。

心理账户 (Mental Accounting)

心理账户是指人们在头脑中,会不自觉地将自己的财富分门别类,划归到不同的“账户”中,并对这些账户采取不同的态度和消费策略的倾向。尽管从理性角度看,每一块钱都是等价的、可以互相替代的,但在我们的心理世界里,钱却被贴上了不同的标签。

禀赋效应 (Endowment Effect)

禀赋效应指的是,当一个人拥有某件物品时,他对该物品价值的评价要比他未拥有之前大大增加。简单来说,就是“我拥有的就是最好的”,或者“到手的东西就舍不得放下了”。

损失厌恶 (Loss Aversion)

损失厌恶前景理论的核心概念之一,由卡尼曼和特沃斯基提出,并被塞勒广泛应用于金融领域。它指的是,人们在面对同等数量的收益和损失时,损失带来的痛苦感要远大于收益带来的快乐感。心理学研究表明,损失的痛苦大约是收益快乐的2到2.5倍。

“助推”一下,做出更好的决策

塞勒不仅诊断了人类的非理性行为,他还开出了一剂名为“助推”的温和药方。在他与卡斯·桑斯坦合著的畅销书《助推》(Nudge)中,他提出了一个极具影响力的概念——自由主义的温和家长制 (Libertarian Paternalism)。 这个听起来有些矛盾的词组,核心思想是:我们可以在不剥夺人们选择自由的前提下,通过巧妙地设计“选择架构”,来“助推”他们做出对自己更有利的选择。

塞勒给普通投资者的启示录

理查德·塞勒的智慧,对于信奉价值投资的普通投资者来说,如同一座宝藏。他让我们深刻地认识到,投资这场游戏,不仅是与市场博弈,更是与自己的人性弱点博弈。

归根结底,理查德·塞勒的研究告诉我们一个朴素的真理:在投资的世界里,最大的风险,往往不是股票的波动,而是我们内心的波动。通过学习他的理论,我们得以更好地认知自我,驾驭人性,从而在通往财务自由的道路上,走得更稳、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