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人
经济人(Economic Man),又称“理性经济人”(Homo economicus),是古典经济学中一个核心的基本假设。它描绘了一个理想化的人类形象:一个绝对理性的、以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为唯一目标的个体。这位“经济人”先生在做任何决策时,都像一台精密的超级计算机,能够瞬间搜集并分析所有相关信息,不受任何情感、偏见或外界干扰,然后精准地选择那个能给自己带来最大好处的选项。当然,这只是一个为了方便建立经济学模型的理论“假人”,现实生活中的我们,远比他要复杂和有趣得多。
经济人:理性的化身还是美丽的幻影?
将“经济人”作为分析的起点,帮助经济学家们构建了许多宏伟的理论大厦。但对于我们普通投资者而言,更重要的是要认识到,这个完美的“理性人”在现实中几乎不存在。理解他与我们真实人性的差异,正是踏上成功投资之路的第一步。
“经济人”的三大特征
为了看清“经济人”的真面目,我们可以给他画一张素描,主要有三个特点:
现实世界中的“非经济人”
现在,让我们从镜子中看看自己。我们是“经济人”吗?恐怕不是。著名的行为经济学(Behavioral Economics)告诉我们,真实的人类在做决策时,常常受到各种心理偏误的影响。我们是“感性”与“理性”的混合体,这在投资世界里表现得尤为明显:
- 损失厌恶 (Loss Aversion): 亏掉100块钱的痛苦,远比赚到100块钱的快乐要强烈得多。这使得我们倾向于过早卖掉上涨的股票以“锁定利润”,却死死抱着亏损的股票不放,期待它能“回本”。
- 过度自信 (Overconfidence): 我们常常高估自己的判断力,以为自己能“战胜市场”,频繁交易,结果往往是给券商贡献了更多的手续费。
- 羊群效应 (Herding): 当看到市场上的人都在疯抢某只股票时,我们内心的恐慌和贪婪会促使我们不假思索地跟风加入,生怕错过一个“暴富”的机会,最终却可能在高点站岗。
- 锚定效应 (Anchoring): 我们对一只股票的估值,常常会受到买入成本价的严重影响。即使公司基本面已经恶化,我们还是会以“成本价”为参照物,影响了卖出的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