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国家银行(Swiss National Bank, SNB),是瑞士联邦的中央银行。不过,请先别因为它“中央银行”的头衔就觉得它古板又无趣。这家机构,堪称全球金融世界里最奇特的存在之一。它不仅是瑞士货币政策的制定者和瑞士法郎(Swiss Franc)的守护神,更是一家在苏黎世证券交易所公开交易的股份公司。最令人瞠目结舌的是,由于其独特的政策操作,它无心插柳地成为了全球最大的股票投资机构之一,手握数千亿美元的股票组合,以至于被市场戏称为“全球最大的对冲基金”。这种“央行+上市公司+投资巨鲸”的三重身份,让瑞士国家银行(下文简称SNB)成为了价值投资者眼中一个绝佳的、充满启示的研究案例。
要理解SNB的投资行为,我们必须先了解它奇特的“身世”。 从本质上讲,SNB的首要职责与其他国家的中央银行无异:
然而,它的组织形式却独树一帜。SNB并非政府的全资机构,而是一家特别的股份公司。它的股东构成非常多元化,大约一半的股份由瑞士的各州、州立银行等公共机构持有,另一半则由私人公司和个人投资者持有。一个有趣的事实是:瑞士联邦政府自己并不持有任何SNB的股份。 这种结构带来了一个经典的思想实验:一个以公共利益为首要目标的中央银行,同时又是一家需要对(部分)私人股东负责的上市公司,它将如何运作? 实际上,SNB的法律框架明确规定了其公共使命优先。私人股东的权利受到很大限制。例如,无论你持有多少股份,你的投票权上限仅为100票。更重要的是,公司的分红被法律写死了一个上限——每年每股的股息不能超过15瑞士法郎。这与公司赚了多少钱几乎毫无关系,哪怕SNB在某一年通过投资赚取了数百亿法郎的利润,股东们拿到的股息依然是那个“可怜”的固定数额。这使得它作为一家“上市公司”的身份,更像是一种历史遗留的、象征性的形式。
既然对股东的回报如此吝啬,SNB又是如何成为手握巨额股票资产的“投资巨鲸”的呢?答案并非它主动追求投资收益,而是其履行央行职责时一个无心插柳的副产品。
故事要从瑞士法郎的“避险属性”说起。瑞士以其政治中立、金融系统稳定而闻名,这使得瑞士法郎在全球经济动荡时,成为全球资本追捧的“避风港”。每当市场出现恐慌,比如2008年金融危机或后来的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大量资金会涌入瑞士,推高瑞士法郎的汇率。 过于坚挺的瑞郎对瑞士这种以出口为导向的经济体是场灾难。想象一下,一块瑞士手表本来卖1000美元,现在因为瑞郎升值,价格变成了1200美元,国际竞争力自然就下降了。为了抑制瑞郎过快升值,SNB必须出手干预。 它的操作方式简单粗暴:开动印钞机,印出海量的瑞士法郎,然后在市场上抛售这些新印出来的瑞郎,去购买美元、欧元等外币。 通过这种方式,SNB的资产负债表上积累了天文数字的外汇储备。截至2020年代初,其外汇储备规模一度接近万亿美元,超过了瑞士自身的GDP。现在问题来了:手持这么多外汇,该如何管理?总不能让它们都以现金形式躺在银行账户里睡大觉吧? 最初,SNB像其他央行一样,主要将这些外汇储备投资于高信用的政府债券,比如美国国债、德国国债等。但随着储备规模的爆炸式增长和全球利率走低,两个问题日益突出:
于是,为了实现外汇储备的保值增值和风险分散,SNB做出了一个关键决定:将一部分外汇储备配置到全球股市中。 这一比例从最初的个位数,逐步提升到了20%以上。就这样,SNB从一个传统的中央银行,摇身一变成为了全球股市中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
SNB的股票投资组合规模之大,足以让任何基金经理艳羡。它持有全球数千家上市公司的股份,尤其偏爱流动性好的大盘股。打开它的持仓清单,你会看到一长串我们耳熟能详的名字:
它的投资策略清晰而明确,充满了被动和纪律的色彩,几乎可以看作是教科书级别的指数化投资。
可以说,SNB的股票投资,是将“不要把所有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这一古老智慧执行得最彻底的范例之一。
对于我们普通投资者而言,去购买SNB的股票(股票代码:SNBN)可能并非明智之举(原因后文会解释)。但是,通过观察和学习这位“被迫的价值投资者”,我们可以得到许多宝贵的启示,这些启示与价值投资的理念不谋而合。
SNB的投资行为完全服务于其宏观经济目标,它不在乎市场的短期情绪和每日的股价涨跌。这正是传奇投资家`沃伦·巴菲特`所倡导的理念:“我们喜欢的持有期限是永远。” 对于价值投资者来说,这意味着我们应该努力摆脱对股价波动的日常焦虑,将注意力集中在更宏大的图景上:
拥有宏观视野和长期主义的心态,能帮助我们在市场恐慌时保持冷静,在市场狂热时保持清醒,真正享受到复利带来的馈赠。
SNB用其实际行动,为被动投资和分散化投下了最有分量的一票。连拥有顶级金融人才的中央银行都不去主动挑选股票,而是选择“买下整个市场”,这本身就极具说服力。 这个策略的背后,是指数基金之父`约翰·博格尔 (John Bogle)`的核心思想:试图战胜市场是一个“输家的游戏”。 对绝大多数没有时间、精力或专业能力去深入研究个股的普通投资者而言,通过低成本的`指数基金 (Index Fund)`或`交易所交易基金 (ETF)`来持有广泛分散的市场组合,是通往投资成功最简单、最可靠的路径。 分散化是投资中唯一的“免费午餐”。它无法让你一夜暴富,但它能在很大程度上保护你免于灭顶之灾。这与价值投资的鼻祖`本杰明·格雷厄姆`强调的`安全边际 (Margin of Safety)`原则异曲同工——在投资组合层面,充分的分散化就是你最重要的安全边际。
SNB深知自己的核心专长是货币政策,而不是选股。因此,它明智地选择了在自己的`能力圈 (Circle of Competence)`之外采取一种最简单、最不容易犯错的策略——被动指数化投资。它为自己设定了清晰的规则(如投资比例、分散化标准等),并严格遵守。 这对我们的启示是:诚实地评估自己的能力边界。
投资最大的敌人往往是自己。建立一套适合自己的投资规则和纪律,并严格执行,远比寻找下一个“暴富密码”重要得多。
最后,我们来谈谈为什么直接投资SNB的股票(SNBN)可能不是个好主意。 SNB的股价表现非常奇特,它与我们通常理解的股票价值驱动因素——盈利能力、增长前景、股东回报——几乎完全脱钩。如前所述,它的股息被锁定在一个极低的水平。这意味着,无论SNB的股票投资组合表现多么出色,股东也无法从中分得一杯羹。 那么,是什么在驱动它的股价呢?更多的是市场情绪和投机。例如,市场可能会猜测SNB持有的巨额黄金储备未来可能被重估,或者猜测其分红政策可能出现松动。这些因素都充满了不确定性。投资SNBN,更像是在进行一场博弈,而不是基于公司基本面的价值投资。 这给了我们一个终极启示:在投资任何一项资产前,必须深刻理解其价值的真正来源。 一家公司的股价长期来看是由其为股东创造现金流的能力决定的。对于SNB这样以公共利益为首要目标、股东回报被严格限制的特殊实体,其股价与内在价值之间可能存在巨大的、永久性的鸿沟。
瑞士国家银行的故事,是一个关于责任、约束和意外结果的迷人范例。它并非出于主动选择,而是在履行其核心使命的过程中,“被迫”成为了一位堪称典范的长期、被动、分散化的投资者。它的投资哲学中没有华丽的技巧,没有激动人心的预测,只有最朴素的常识和最严格的纪律。 对于每一位走在价值投资路上的普通人来说,SNB不是一个具体的投资标的,而是一位沉默但极具智慧的老师。它用自己万亿规模的实践告诉我们:投资的成功,往往源于对长期主义的坚守,对分散化的信赖,以及对自己能力圈的清醒认知。 在这个充满噪音和诱惑的市场里,像瑞士央行一样思考,或许能让我们走得更远、更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