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通快递 (STO Express),是中国快递江湖中一位资历显赫的“元老”。作为中国第一家民营快递公司,它的诞生几乎与中国电子商务的萌芽同步,并凭借着独创的加盟制模式,一度成为快递行业的领跑者。它的故事,是“桐庐帮”快递家族传奇的开篇,也是中国电商浪潮下物流体系野蛮生长与残酷竞争的缩影。对于价值投资者而言,申通快递不仅是一家上市公司,更是一个绝佳的案例,用以剖析商业模式的演变、护城河的兴衰以及在激烈竞争格局中,资本、技术和管理如何共同决定一家企业的最终命运。
要理解今天的申通,我们必须把时钟拨回到那个充满机遇与草莽气息的年代。
1993年,在浙江桐庐县的一个小院里,23岁的聂腾飞和他未来的妻子陈小英,用3万元启动资金,创办了申通快递。当时,他们的核心业务是为杭州的外贸公司递送上海的报关单。由于邮政系统的效率低下,一份报关单的流转往往需要三天,而聂腾飞承诺“今天收,明天到”,这在当时是革命性的服务。靠着一部BP机、一辆摩托车和不分昼夜的奔波,申通迅速在市场中站稳了脚跟。 这个看似简单的“跑腿”生意,点燃了整个桐庐县的创业热情。聂腾飞的成功,启发了他的亲朋好友。随后,他的弟弟聂腾云创办了韵达股份;他的前工友陈德军、陈小英(在聂腾飞意外去世后)创办了圆通速递;他的初中同学喻渭蛟创办了中通快递。这些源自同一片土地的快递公司,共同构成了日后主导中国电商快递市场的“桐庐帮”。申通,无疑是这个传奇家族的“带头大哥”。
申通之所以能快速崛起,其核心秘诀在于“加盟制”这一商业模式创新。我们可以把它想象成一个庞大的“众包”系统:
这种模式在早期展现出巨大的威力: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把曾经披荆斩棘的利剑也显露出它的另一面——双刃剑的属性:
巴菲特钟爱拥有宽阔且持久“护城河”的企业。护城河是一家公司抵御竞争对手的结构性优势。申通曾经的护城河主要有两条:
然而,这条护城河在“桐庐帮”兄弟们的相互模仿和激烈竞争中被迅速填平。当圆通、中通、韵达都以同样的加盟制模式建立起全国性网络后,申通的先发优势荡然无存。快递服务变得高度同质化——对大多数电商客户来说,使用哪家“通达系”公司的体验差别不大。 此时,行业陷入了巴菲特最不喜欢的竞争格局:巷战。当产品或服务无法形成差异化时,竞争的唯一武器就只剩下价格。这导致了长达数年的“毁灭性”价格战,单票收入从十几元一路下滑到两三元,整个行业的盈利能力遭到重创。就连行业龙头顺丰控股,虽然以其高质量的直营模式建立了差异化,也一度被拖入价格战的泥潭。而后来者极兔速递 (J&T Express) 更是以激进的低价策略,搅动了本已白热化的市场。
财务报表是企业经营的成绩单。通过透视申通的财务数据,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价格战带来的影响:
这种盈利能力和资本开支形成的“跷跷板”效应——利润微薄,但投资需求巨大——是价值投资者眼中典型的“坏生意”特征之一。
在残酷的竞争中,管理层的战略眼光和执行力至关重要。对于申通而言,其发展历程中最关键的变量,莫过于电商巨头阿里巴巴的深度介入。 从2019年开始,阿里巴巴通过多次投资,逐步成为申通的重要股东。阿里的入局,对申通而言意义非凡:
从投资者的角度看,阿里的存在极大地改变了申通的投资逻辑。它不再是一家单纯依靠自身力量在红海中挣扎的公司,而是被纳入了阿里电商生态系统的一枚重要棋子。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机遇在于,背靠大树好乘凉,申通获得了生存和发展的关键资源;挑战在于,公司的战略自主性可能会受到影响,其未来的发展路径将在很大程度上与阿里的整体战略绑定。投资者需要判断,这种绑定最终能否帮助申通重建其核心竞争力,并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股东回报。
申通快递的案例,为普通投资者提供了教科书般的经验教训。
一个商业模式在初期可能看起来坚不可摧,但如果它能被轻易复制,那么它就不是真正的护城河。申通的加盟制就是一个典型例子。真正的护城河,如可口可乐的品牌、苹果公司的生态系统,是竞争对手难以在短期内模仿的。投资时,我们需要深入思考,一家公司的优势究竟是暂时的“先发优势”,还是持久的“结构性优势”。
投资大师彼得·林奇曾告诫投资者要避开那些竞争异常激烈的行业。在商品化、同质化严重的行业里,价格战是常态。这种竞争模式会摧毁整个行业的价值,让所有参与者都赚不到钱。作为投资者,我们应该寻找那些拥有定价权、竞争格局相对温和的行业和公司。
在快递行业进入下半场后,单纯依靠物理网络和低成本已经难以为继。技术实力、品牌声誉、精细化管理能力等无形资产变得越来越重要。同时,管理层能否洞察行业趋势,并做出正确的战略抉择(例如,申通选择与阿里深度合作),直接决定了企业能否在逆境中突围。评估管理层的能力和诚信,是价值投资中不可或缺的一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