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相对估值法

相对估值法 (Relative Valuation),是投资界最接地气、最常用的估值方法之一。它不像绝对估值法那样去钻研一家公司“理论上”应该值多少钱,而是另辟蹊径,通过“货比三家”来判断一家公司的股价是贵了还是便宜了。简单来说,就是给目标公司找一个或多个参照物(比如行业内的其他公司,或者它自己的历史股价),然后用统一的“比价尺”(比如市盈率市净率等指标)来衡量。这就像在菜市场买苹果,你不知道苹果的“绝对价值”是多少,但只要看看旁边几家摊位的价格,心里自然就有了谱。

核心思想:货比三家不吃亏

相对估值法的核心逻辑,根植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个朴素智慧:通过比较来感知价值。 当你准备买一套二手房时,你大概率会先去了解同一个小区、同样户型的房子最近都卖了多少钱。这个“邻居家的成交价”就是你判断自己意向房源报价是否合理的最重要依据。 在股票投资中,这个道理同样适用。一家公司的股价孤立地看,比如每股50元,你很难说它是贵还是便宜。但如果同行业其他公司的股价换算成相同的衡量标准后普遍在30元左右,那么这家50元的公司就显得可能被高估了。反之,如果同行普遍在80元,那它就显得可能被低估了。相对估值法,就是要把这种比较的过程系统化、数据化。

常用工具箱:几把好用的“比价尺”

为了进行公平的比较,投资者们发明了许多标准化的“比价尺”,也就是估值指标。以下是工具箱里最常见的几件法宝:

市盈率 (P/E):“回本”时间计算器

市净率 (P/B):“家底”估价器

市销率 (P/S):“营收”潜力探测仪

其他估值指标

除了上述“三巨头”,专业投资者还会使用企业价值倍数 (EV/EBITDA) 等更复杂的工具。EV/EBITDA在计算时考虑了公司的债务,能够更公允地比较不同资本结构的公司,被认为是P/E的“升级版”,但对普通投资者而言理解门槛稍高。

价值投资者的应用心法

相对估值法简单易用,但用好它却是一门艺术。一名成熟的价值投资者在使用时,会遵循以下心法:

“比”什么,怎么“比”?

可比性是相对估值的灵魂。 错误地选择比较对象,会得出谬以千里的结论。就像拿法拉利的定价去衡量五菱宏光,毫无意义。进行可比公司分析时,必须确保参照物与目标公司在以下方面高度相似:

估值是艺术,而非科学

一个指标数值低,并不自动意味着“便宜”,它可能是一个“价值陷阱”。反之,一个高指标数值也未必是“昂贵”,可能反映了市场对其卓越品质的认可。数字本身不会说话,背后的商业逻辑才会。

结合绝对估值法,交叉验证

最老练的猎人,会同时使用猎枪和陷阱。最聪明的投资者,也绝不依赖单一的估值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