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对强度 (Relative Strength) 是一种衡量某只股票、某个行业或资产类别,在特定时期内相对于一个基准指数(如上证指数或标普500指数)或其他证券表现优劣的指标。简单来说,它就像一场赛跑,告诉你某个选手(股票)是跑赢了大部队(市场),还是被远远甩在了后面。如果一只股票的相对强度持续走高,说明它的价格涨幅超过了市场平均水平,反之亦然。这个概念源自技术分析领域,旨在识别市场中的“领头羊”和“掉队者”,核心逻辑是“强者恒强,弱者恒弱”。
想象一下,你班里的每次考试都会公布一个平均分。相对强度就是看你家孩子(某只股票)的成绩,是远高于平均分,还是低于平均分。它不是看绝对分数(股价)有多高,而是看排名(相对表现)是靠前还是靠后。 计算相对强度非常简单,通常是用一个证券的价格除以另一个基准的价格。
这个比值的变化趋势,就构成了相对强度线。如果这条线上升,说明股票的表现优于基准;如果下降,则表现劣于基准。
很多投资者会将“相对强度”与另一个广为人知的指标——“相对强弱指数 (RSI)”混为一谈。它们虽然名字相似,但完全是两码事。
简单记:一个是“横向”的跨品种比较,一个是“纵向”的自身历史比较。
对于坚守价值投资理念的投资者来说,相对强度是一个有点“尴尬”的指标。价值投资的核心是基本面分析,即通过分析一家公司的财务状况、商业模式和护城河来评估其内在价值,并利用市场先生的非理性报价,在价格远低于价值时买入,构建安全边际。而相对强度关注的纯粹是价格行为,与公司值多少钱并无直接关系。 然而,聪明的价值投资者并不会完全排斥它,而是会把它当作一个辅助观察工具:
对于价值投资者而言,相对强度永远不能成为决策的核心,而只能是辅助思考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