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禀赋效应

禀赋效应(Endowment Effect),是行为金融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描绘了一种有趣的心理现象:对于同样一件东西,一旦我们拥有了它,我们对它的估值就会远高于我们尚未拥有它的时候。 简单来说,就是“我的就是最好的”。比如,你花50元买的一个马克杯,你可能会觉得它至少值100元,别人想用50元买回去,你很可能不愿意。但如果你一开始就没这个杯子,看到商店里标价100元,你大概率会觉得太贵了而不会去买。这种因为“拥有”而产生的价值溢价,就是禀赋效应。它悄无声息地影响着我们的决策,尤其是在投资领域,常常让我们做出不理性的判断。

“我的宝贝”:禀赋效应的心理根源

禀赋效应并非空穴来风,它的背后有深刻的心理学动因,主要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禀赋效应在投资中的“陷阱”

在投资的战场上,禀赋效应就像一个温柔的陷阱,让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偏离理性的航道。

抱着“祖传代码”不撒手

很多投资者持有的某些股票,可能来自于继承,或者是在自己投资生涯早期买入的。尽管这只股票多年来表现平平,甚至基本面已经恶化,但他们就是不愿卖出。在他们眼里,这只股票承载了记忆、情感,或者曾经的辉煌,其“情感价值”远超市场价格。这种行为的机会成本极高——你死守着一只表现不佳的股票,错过的可能是另一只会带来丰厚回报的投资机会。

“免费”的股票最昂贵

公司发放的员工股、中签的新股,因为得来相对容易,投资者往往会对其产生强烈的禀赋效应。他们觉得这是“白捡的”,心态上就将其视为珍宝,即便股价已经到了明显高估的区间,也不舍得卖出。他们忘记了,一旦股票进入你的账户,它和你用真金白银买入的股票没有任何区别,都应该用同样的客观标准去衡量。

变成只进不出的“收藏家”

一些投资者把构建投资组合当成了集邮,买入一只股票就像获得了一枚珍稀邮票,卖出则像是毁掉了自己的藏品。他们的账户里股票越来越多,但从不进行优化和调整。这种“收藏家”心态,完全背离了价值投资的精髓——组合管理的本质是动态地将资本配置到最优的资产上,而不是静态地持有。

价值投资者的“解药”:如何克服禀赋效应

作为理性的价值投资者,我们需要有意识地识别并克服禀赋效应。以下是一些行之有效的“解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