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约翰·亨利

约翰·威廉·亨利二世 (John William Henry II),是美国投资界的一位传奇人物。他不仅是一位卓越的商品期货交易员,更是趋势跟踪 (Trend Following) 投资策略的先驱和大师。他创立的John W. Henry & Company (JWH) 公司,曾是全球最成功的商品交易顾问 (CTA) 之一,以其严谨的系统化交易方法和在市场波动中获取惊人回报的能力而闻名。尽管亨利的主要阵地在期货市场,其投资方法也与价值投资的经典路径大相径庭,但他对纪律、风险控制和系统思维的极致追求,为所有投资者,尤其是希望在市场中建立稳固立足点的普通投资者,提供了宝贵而深刻的启示。如今,他更为公众所熟知的身份是美国职业棒球队波士顿红袜队 (Boston Red Sox) 和英超豪门利物浦足球俱乐部 (Liverpool F.C.) 的主要所有者。

人物小传:从农场少年到交易巨子

约翰·亨利的投资生涯,始于一片看似与华尔街毫无关联的土地——阿肯色州的家庭农场。这段独特的成长经历,塑造了他日后看待市场和风险的独特视角。

“赌”出来的交易天赋

亨利出生于1949年,童年大部分时间在农场度过。由于患有口吃,不善言辞的他将更多精力投入到观察和思考中。他痴迷于棒球统计数据,这种对数字和概率的早期热爱,无意中为他日后的量化交易生涯埋下了伏 बीज。 他真正的交易启蒙,源于帮助家族对冲大豆 (Soybeans)价格风险的实践。当时,为了锁定农产品的卖出价格,避免因价格下跌而蒙受损失,农民会使用期货合约进行对冲 (Hedging)。在这个过程中,亨利敏锐地发现了一个关键问题:预测市场的未来走向几乎是不可能的。无论是分析天气、收成还是经济数据,都充满了太多的不确定性。 然而,他同时也观察到,一旦市场形成某种趋势(无论是上涨还是下跌),这种趋势往往会持续一段时间。他意识到,与其徒劳地去预测市场的“拐点”,不如顺应已经形成的市场“势头”。这个看似简单的想法,成为了他未来整个交易帝国的基石。他不再问“市场将要去向何方?”,而是问“市场正在走向何方?”。

JWH的崛起与辉煌

1981年,亨利创立了JWH公司,正式将他的趋势跟踪理念系统化、商业化。在那个个人电脑尚不普及、多数交易员依赖直觉和盘感进行交易的年代,亨利已经开始借助计算机模型来执行交易决策。这使他成为量化交易 (Quantitative Trading) 的早期探索者之一。 JWH的核心策略非常纯粹:

这种机械化、摒弃情感的交易方式,让JWH在多次全球市场危机中大放异彩。例如,在1987年的“黑色星期一”、2000年的互联网泡沫破裂以及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中,当众多投资者损失惨重时,亨利的趋势跟踪策略由于能够捕捉到市场剧烈的下跌趋势并顺势做空,反而取得了惊人的正回报。他的成功证明了,一个稳健的交易系统,其价值在市场最混乱的时候才能得到最充分的体现。

亨利的核心投资哲学:与趋势为友

沃伦·巴菲特 (Warren Buffett) 等价值投资大师深入研究企业基本面分析 (Fundamental Analysis) 不同,亨利几乎从不关心一家公司的盈利能力、管理团队或估值水平。他的世界里,最核心、最可靠的信息只有一个——价格

“我到底是做什么的?我是个趋势跟踪者”

这是亨利对自己最精准的定义。趋势跟踪策略的背后,是几个简单而深刻的原则:

风险管理:活下来是第一要务

许多人误以为趋势跟踪是一种高风险的赌博,但事实恰恰相反,亨利是一位顶级的风险管理大师。他的整个体系都建立在“如何在市场中长期生存”这一核心问题之上。 他的风险管理秘诀主要有两点:

  1. 精确的头寸规模 (Position Sizing): 在JWH,决定买卖多少并非凭感觉,而是通过严格的公式计算。模型会根据市场的波动性来调整每个头寸的大小。在波动剧烈的市场,头寸会相应减小,以控制潜在的亏损额度。这确保了任何单笔交易的失败都不会对整个投资组合造成致命打击。
  2. 极致的多元化 (Diversification): JWH的投资组合横跨全球数十个甚至上百个不相关的市场,包括但不限于:
    • 股指: 如标普500、日经225等
    • 外汇: 如美元、欧元、日元等
    • 大宗商品: 如原油、黄金、铜、棉花、咖啡等
    • 利率产品: 如各国国债

这种极致的分散化意味着,即使某个市场的趋势判断失误,其他市场的盈利也能有效对冲其损失。这就像一支舰队,即使有几艘船偏离航向,整个舰队依然能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这与巴菲特“不要把所有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但要看管好你的篮子”的理念形成了有趣的对比,但其核心都是为了控制风险。

亨利的启示:价值投资者能学到什么?

虽然约翰·亨利的方法论与价值投资看似南辕北辙,但其底层的哲学思想却与价值投资的精髓异曲同工,能给普通投资者带来巨大的启发。

拥抱“不懂”的智慧

亨利从不假装自己能预测未来。他的整个系统建立在一个谦逊的前提上:我不知道市场明天会怎样,所以我选择跟随它。这种智慧对于价值投资者同样重要。本杰明·格雷厄姆 (Benjamin Graham) 提出安全边际 (Margin of Safety) 的概念,正是因为他承认无法精确预测一家公司的未来现金流。购买价格远低于其内在价值的股票,就是为这种“不懂”或“看错”留下缓冲空间。承认自己的认知边界,并为此建立保护机制,是所有投资大师的共同特质。

情绪是投资最大的敌人

价值投资的鼻祖格雷厄姆曾用“市场先生 (Mr. Market)”这个经典比喻,告诫投资者要警惕市场情绪的非理性波动。当“市场先生”极度悲观,报出荒谬低价时,价值投资者应该贪婪买入;当他极度乐观,报出天价时,则应理性卖出。这要求投资者具备强大的心理素质,不被大众情绪所裹挟。 亨利通过建立一个完全自动化的交易系统,用机器的“理性”彻底取代了人性的“情绪”,实现了同样的目标。两种路径,一个终点:成功的投资,必须建立在理性和纪律之上,而非情绪和冲动之上。普通投资者或许无法建立复杂的量化模型,但可以为自己设定明确的投资原则(例如,跌到什么估值买入,涨到什么程度卖出),并像亨利的系统一样严格遵守。

“长期”的另一种诠释

价值投资者推崇“长期持有”,指的是基于对公司长期价值的信念而持股数年甚至数十年。亨利的“长期”则是指一条趋势的持续时间。一条强劲的商品牛市或熊市,也可能持续数月甚至数年。 两者共同的内核是耐心。价值投资者需要耐心等待市场发现企业的内在价值,亨利则需要耐心持有盈利的头寸,忍受期间的回撤,直到趋势结束的信号出现。很多时候,投资中最大的挑战不是买入的决策,而是在漫长的持有过程中,能否抵御诱惑、战胜恐惧,坚守自己的策略。

重新审视多元化

许多著名的价值投资者,如查理·芒格 (Charlie Munger),都提倡适度集中的投资组合。然而,对于资金量有限、研究能力不足的普通投资者而言,亨利式的广泛多元化或许是更安全、更现实的选择。这不仅指在股票市场内分散投资于不同行业,更应拓展到不同资产类别,如债券、黄金甚至部分大宗商品。构建一个在不同经济周期下表现各异的资产组合,是抵御未知风险、实现资产稳健增值的“压舱石”。

结语:一位非典型的投资大师

约翰·亨利无疑是一位非典型的投资大师。他不读财报,不拜访公司,甚至可能不关心美联储的利率决议。他是一位市场的“倾听者”,而非“预言家”。他用数学和纪律,在看似随机的市场波动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确定性。 对于以价值投资为信仰的我们来说,学习约翰·亨利,并非是要我们放弃对企业价值的探寻,转而投身于期货交易。而是要从他身上汲取那些超越具体策略的普适性智慧:对系统的坚守、对纪律的敬畏、对风险的控制,以及面对市场不确定性时那份难得的谦逊。 研究约翰·亨利,就像一位价值投资者去旁听了一门精彩的心理学与工程学课程。它不会改变你对“价值”的信仰,但会为你打造一套更坚固、更理性的行为框架,帮助你在这片充满机遇与陷阱的投资海洋中,更稳健地航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