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约翰·梅纳ード·凯恩斯

约翰·梅纳ード·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经济学家,没有之一。他的思想不仅深刻地改变了现代宏观经济学的版图,更直接指导了二战后数十年间西方世界的经济政策。其代表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The General Theory of Employment, Interest and Money)被誉为经济学领域的里程碑。然而,对于我们普通投资者而言,凯恩斯还有另一重令人着迷的身份:一位战绩辉煌、思想深邃的投资大师。他从早年的宏观投机,到晚年笃信集中投资与长期持有,其心路历程与投资哲学,对于信奉价值投资的我们来说,不啻为一座蕴藏着无尽智慧的宝藏。

谁是凯恩斯?一位“非主流”的经济学巨人

约翰·梅纳ード·凯恩斯(1883-1946)是一位典型的英国精英。他出生于剑桥的一个书香门第,父亲是知名的经济学家和逻辑学家,母亲则是剑桥市的首位女市长。凯恩斯本人毕业于伊顿公学和剑桥大学国王学院,是著名文化圈子“布卢姆茨伯里派”的核心成员,身边围绕着像弗吉尼亚·伍尔夫这样的文坛巨匠。他既是政府高级顾问、大学教授,又是艺术赞助人、农场主,甚至还经营着一家剧院。这种跨界的丰富经历,让他对人性和社会的理解远超象牙塔里的学究。 他的经济学思想,正是在这样广阔的视野下诞生的。在凯恩斯之前,统治经济学界的是古典经济学理论,其核心信条是市场的“看不见的手”能够自我调节,实现充分就业。然而,1929年爆发的大萧条给了这一理论致命一击:工厂倒闭、工人失业、经济长期萎靡,市场“自我修复”的承诺迟迟未能兑现。 正是在这一片愁云惨雾中,凯恩斯挺身而出,发动了一场“凯恩斯革命”。他在《通论》中颠覆性地指出,市场并非永远有效,经济体可能长期陷入“非自愿失业”的糟糕均衡中。他认为,问题的根源在于“有效需求不足”——即消费者不敢花钱,企业家不敢投资。当悲观情绪蔓延时,所有人都会捂紧钱包,导致经济陷入“节约悖论”的恶性循环:越节约,总需求越低,经济越差,最终大家反而更穷。 为了打破这个僵局,凯恩斯开出了一剂猛药:政府干预。他主张政府应该在经济萧条时期,通过积极的财政政策(如增加公共工程开支、减税)来主动创造需求,刺激经济复苏。这种思想后来被概括为凯恩斯主义,深刻影响了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的“新政”,并成为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的主流经济思想。

凯恩斯:被误解的投机家,还是价值投资的“远房亲戚”?

谈及凯恩斯的投资思想,许多人首先会想到他那个著名的“选美比赛”比喻,并因此将他归为投机的代表。然而,这只是故事的一半。凯恩斯的投资生涯本身就是一部充满戏剧性的进化史,从一个差点破产的“宏观赌徒”,蜕变为一位深谙价值投资之道的集大成者。

“选美比赛”理论:市场的真相?

在《通论》第12章,凯恩斯提出了一个精妙绝伦的比喻来描述股票市场的运作方式。

“专业的投资好比报纸上的选美竞赛,参与者要从一百张照片中选出最漂亮的六张,选中者有机会获奖。但评选标准并非选出你个人认为最漂亮的面孔,而是要预测出其他参赛者的平均审美标准会选出的面孔。”

这个比喻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市场的短期本质:它是一个巨大的预期博弈场。股价在短期内的涨跌,往往不取决于公司的真实价值,而取决于市场参与者们普遍认为它会涨还是会跌。你买入一只股票,可能不是因为你觉得它好,而是因为你觉得“别人会觉得它好”,从而愿意出更高的价格从你手中买走。 这完美地解释了为什么市场常常出现泡沫和恐慌。当所有人都预期价格上涨时,即使股价已经高得离谱,也会有源源不断的买盘涌入,这就是“博傻游戏”;反之,当悲观情绪蔓延时,即使是优质资产也可能被恐慌性抛售。 这个理论与价值投资的鼻祖本杰明·格雷厄姆提出的“市场先生”概念异曲同工。格雷厄姆将市场描绘成一个情绪化的合伙人,时而狂躁乐观,报出极高的价格;时而抑郁悲观,愿意以极低的价格甩卖。凯恩斯的“选美比赛”则更进一步,揭示了“市场先生”情绪波动的内在逻辑——参与者们在互相猜测对方的心思。

从宏观赌徒到集中投资大师的蜕变

凯恩斯不仅是理论家,更是实践者。他从1920年代开始,就负责管理剑桥大学国王学院的专项基金(Chest Fund)。他的投资之路,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截然不同的阶段。

阶段一:自上而下的宏观交易员(约1920-1932)

在早期,凯恩斯主要运用他的宏观经济学知识,进行自上而下的“商业周期”投资。他试图预测利率、汇率和商品价格的走势,并据此在货币、债券和商品期货市场上进行杠杆交易。这种方法在某些年份为他带来了惊人的回报,但也让他数次濒临破產的边缘,尤其是在1920年和1929年的市场崩溃中。他痛苦地发现,即使自己是全世界最顶尖的宏观经济学家,也无法精准预测市场的短期走向。他后来总结道:“市场保持非理性的时间,可能比你维持偿付能力的时间更长。”Markets can remain irrational longer than you can remain solvent.

阶段二:自下而上的价值投资者(约1932-1946)

经历了惨痛的教训后,凯恩斯的投资理念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他放弃了预测宏观经济的徒劳之举,转而将精力集中在挑选具体的、具有长期价值的优质公司上。他的新策略与现代价值投资的理念惊人地契合。

这一转变的效果是惊人的。从1927年到1945年,在凯恩斯的管理下,国王学院基金的年化回报率高达13.2%,而同期英国股市的整体表现却是负的。他用实践证明了,从“选美比赛”的喧嚣中抽身,回归商业本质,才是投资的正道。

凯恩斯带给普通投资者的三大启示

凯恩斯的经济学理论或许复杂,但他的投资智慧却朴素而深刻。对于我们普通投资者而言,可以从中获得至少三个宝贵的启示。

启示一:理解市场先生的“选美”脾气

首先,要承认并理解市场的“选美”属性。不要试图去预测市场下一周、下一个月的走势,因为这本质上是在猜测成千上万陌生人的心思,连凯恩斯本人都做不到。相反,我们应该利用市场的这种非理性。当“选美”的评委们(市场大众)因为短期的坏消息而极度恐慌,将一位长期来看貌美如花的“佳丽”(优质公司)评为丑八怪,并给出骨折价时,正是我们这些价值投资者从容买入的良机。理解市场的非理性,不是为了参与投机,而是为了利用非理性。

启示二:“便宜”是硬道理,但“好”公司更重要

凯恩斯的投资进化史告诉我们,单纯寻找统计意义上的“便宜货”(比如极低的市净率)可能还不够。他后期的巨大成功,来源于将“便宜”与“优质”相结合,即以合理甚至便宜的价格,买入卓越的公司。这对我们的启示是,投资研究的重点不应仅仅是财务报表上的数字,更要深入理解企业的商业模式、竞争优势和管理层。找到那些能够在未来几十年里持续创造价值的“常青树”企业,远比买入一家平庸的“烟蒂股”等待一次性估值修复要重要得多。

启示三:在你的能力圈内,下重注

分散投资可以规避风险,但也注定了平庸。凯恩斯和巴菲特等投资大师的超额收益,都来自于在他们深刻理解的领域(即他们的“能力圈”)进行集中投资。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这意味着我们不必了解市场上所有的公司。我们只需要找到少数几个自己能真正看懂的行业和公司,进行深入研究,建立起超越市场平均水平的认知优势。当你确信自己发现了一个绝佳的投资机会,并且价格远低于价值时,就应该有勇气下重注。高质量的决策,比决策的数量重要得多。

结语:超越时代的投资智慧

约翰·梅纳ード·凯恩斯是一个充满多面性的天才。在公众眼中,他是呼吁政府干预、拯救资本主义的宏观经济学大师。但在投资领域,他用自己从失败到成功的亲身经历,为我们演绎了一部经典的价值投资成长史。 他告诉我们,市场短期是“选美场”,长期是“称重机”;他展示了从依赖宏观预测到信奉企业价值的转变是多么重要;他践行了集中投资于少数卓越企业的强大威力。他的投资哲学,虽然没有像格雷厄姆那样著书立说,却通过其非凡的业绩,与价值投资的核心思想遥相呼应,共同闪耀着理性的光辉。 因此,下次当你听到“凯恩斯”这个名字时,请记住,他不仅是一位改变了世界的经济学家,更是一位值得所有价值投资者学习和尊敬的“远房亲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