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梅隆银行 (The Bank of New York Mellon, 简称 BNY Mellon) 一提到银行,您可能会想到身边的工商银行或招商银行,可以存钱、贷款。但纽约梅隆银行却是个“另类”。它是美国历史最悠久的银行,更像金融世界的“大管家”和“收费站”。它不主要靠吸收存款和发放贷款赚钱,而是为全球大型金融机构、基金和企业提供资产保管、清算和管理服务,是全球金融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管道工”,默默地从巨大的资本流动中收取服务费。可以说,它是银行中的银行,是资本市场最重要的基础设施之一。
每一家伟大的公司都有一部传奇的历史,纽约梅隆银行也不例外。它的故事,是两大家族、两家百年老店在美国金融史上交相辉映的画卷。
故事的起点要追溯到1784年,美国刚刚独立。当时,美国的开国元勋之一,也是后来被印在10美元纸币上的那位先生——亚历山大·汉密尔顿,创立了纽约银行 (Bank of New York)。这不仅是纽约市的第一家银行,也是美国最古老的银行。它的使命,就是为当时百废待兴的美国提供稳定的金融支持。成立不久,它就为美国政府发放了第一笔贷款,金额为20万美元,可以说是根正苗红的“国家队”。在随后的两个多世纪里,纽约银行经历了美国内战、大萧条和两次世界大战,始终屹立不倒,成为了美国金融稳定的基石之一。
故事的另一位主角,是美国的传奇金融家族——梅隆家族。1869年,托马斯·梅隆法官创立了梅隆金融公司 (Mellon Financial Corporation) 的前身。这家公司在安德鲁·梅隆(后来成为美国财政部长)的带领下,通过精明的投资和管理,迅速成长为一家金融巨鳄。与纽约银行专注于传统的银行业务不同,梅隆金融在投资管理和财富传承方面展现出非凡的才华,成为了富裕家族和大型机构信赖的资产管理者。
时间来到2007年,就在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的前夕,金融界发生了一件大事:历史悠久的纽约银行和资产管理巨头梅隆金融公司宣布合并。这并非简单的1+1,而是一次完美的优势互补。纽约银行带来了其在全球资产服务领域的统治地位,尤其是庞大的托管业务;而梅隆金融则贡献了其顶级的资产管理能力。二者合并,纽约梅隆银行横空出世,一家既能保管全球海量资产,又能专业地管理这些资产的超级金融服务集团就此诞生。
了解了它的历史,我们再来看看它究竟靠什么赚钱。简单来说,它的业务可以分为两大块:资产服务和投资管理。它就像一个金融世界的“超级市场”,既有保管货物的“仓库”,也有帮你挑选商品的“导购”。
这是纽银梅隆最核心、最赚钱的业务,也是它最宽的护城河所在。您可以把它理解为金融资产的“物业管家”。
这些业务的共同点是,它们不承担巨大的市场风险,而是通过收取服务费来赚钱。无论市场是牛是熊,只要有交易、有资产存在,它就能像收费站一样,稳定地收取“过路费”。
除了当“大管家”,纽银梅隆也是一位“理财专家”。
与资产服务业务相比,投资管理业务的收入与市场表现关联更紧密,但它也为公司贡献了可观的利润,并与托管业务形成了良好的协同效应。
对于我们普通投资者来说,研究纽约梅隆银行这样的公司,不仅仅是了解一家企业,更是学习一种顶级的投资思维。著名的“股神”沃伦·巴菲特和他掌管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就曾长期重仓持有纽约梅隆银行,这背后蕴含着深刻的价值投资逻辑。
巴菲特最看重的就是企业的“护城河”,即持久的竞争优势。纽约梅隆银行的护城河既宽又深,主要体现在:
传统的商业银行主要依靠贷款和存款之间的利差(即净息差)来赚钱,这种模式受利率波动影响很大。而纽约梅隆银行超过80%的收入来自于费用。它的收入主要与它所托管和管理的资产规模(AUC/AUM)挂钩。这意味着,只要全球经济增长,资产价格长期向上,它的收入就会水涨船高。即使在市场下跌时,资产依然需要托管,交易依然需要清算,它的“收费站”依然在运转。这种商业模式提供了非常稳定、可预测的现金流,是价值投资者梦寐以求的。
巴菲特喜欢简单、易于理解、具有持久竞争优势的企业。纽约梅隆银行完美契合了这些标准。它不是一家需要去预测下一个科技浪潮或复杂的宏观经济走势的公司。它的业务本质是提供金融世界不可或缺的“水电煤”服务。只要资本市场存在,它就有生意可做。这是一家典型的“胖、懒、快乐”(Fat, Dumb, and Happy)的公司——拥有强大的市场地位,无需拼死拼活就能轻松赚钱。
作为一本面向普通投资者的辞典,我们不仅要解释“它是什么”,更要启发“我们能学到什么”。从纽约梅隆银行的案例中,我们可以提炼出几条宝贵的投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