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布伦商品 (Veblen Good),这是一个在经济学中显得有些“离经叛道”的有趣概念。按照我们日常的理解,一件东西越贵,买的人就越少。但维布伦商品恰恰相反,它们是指定价越高,需求量反而越大的特殊商品。这种现象主要源于人类社会心理中的“炫耀性消费”——购买这些商品的目的,并不仅仅是为了其使用价值,更是为了向外界彰显自己的财富、地位与品味。这个概念由美国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索尔斯坦·凡勃伦 (Thorstein Veblen) 在其著作《有闲阶级论》中首次提出,因此得名。
想象一下,你去菜市场买苹果,如果老板说今天的苹果10块钱一斤,你可能会买上两斤;如果老板突然涨价到50块一斤,你很可能扭头就走。这就是经济学中最基础的需求定律 (Law of Demand)——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商品价格越高,需求量越小。这个定律如同一只“看不见的手”,支配着市场上绝大多数商品的定价与销售。 然而,凡事总有例外。维布伦商品就是这个定律最知名的“反叛者”。
让我们把场景从菜市场切换到奢侈品专卖店。 一块标价5万的瑞士手表,和一块标价50万的限量版瑞士手表,哪一款更能吸引富裕阶层的目光?答案多半是后者。如果爱马仕 (Hermès) 突然宣布将其经典的铂金包降价到500元一个,你觉得排队抢购的会是名媛贵妇,还是另有其人?恐怕前者会立刻抛售手中的存货,因为它不再是身份的象征。 这就是维布伦商品的核心逻辑:高昂的价格本身,就是商品价值的一部分。消费者购买它,是在购买一种“排他性”的社会信号。
从顶级跑车法拉利 (Ferrari),到高级定制时装,再到某些天价艺术品,它们的价格标签不仅仅是成本与利润的加总,更是一张进入特定社交圈层的“入场券”。价格越高,这张“入场券”的含金量就越高,想要拥有它的人也就越多。
要真正理解维布伦商品,我们不妨花点时间认识一下这个概念的提出者——索尔斯坦·凡勃伦。他并非传统意义上的经济学家,更像一位犀利的社会解剖师。生活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镀金时代”的他,用一双冷峻的眼睛观察着当时社会上层阶级的奢华生活与消费习惯。 在他的传世之作《有闲阶级论》 (The Theory of the Leisure Class) 中,凡勃伦毫不客气地指出,富人阶层的很多消费行为,其本质与原始部落酋长通过展示战利品来炫耀武力并无二致,只是形式变得更为文明和隐蔽。他创造的“炫耀性消费”和“维布伦商品”等概念,就像一把手术刀,精准地切开了消费社会光鲜外表下的深层心理动机。
了解了维布伦商品的概念,你可能会问:这跟我们做价值投资有什么关系?关系重大。因为这种“越贵越买”的非理性行为,不仅存在于奢侈品市场,也时常在资本市场中若隐若现,形成一个个让投资者既着迷又恐惧的“维布伦陷阱”。
理论上,股票的价格应该围绕其内在价值 (Intrinsic Value) 波动。但实际上,某些股票在特定时期,也会表现出强烈的维布伦商品特征。 在市场狂热的阶段,比如世纪之交的互联网泡沫时期,一些科技公司的股票备受追捧。人们购买它们,有时并非基于对公司基本面 (Fundamentals) 的透彻分析,而是因为它“正在上涨”,因为它是“时代潮流”,因为持有它能让你在朋友聚会中显得“有远见”。此时,高昂且不断攀升的股价,本身就成了吸引更多买家的“信号”,仿佛在说:“看,我这么贵,肯定是个好东西!” 这种现象背后,往往有行为金融学 (Behavioral Finance) 概念的影子:
在这种氛围下,股票的金融属性部分被其“社交属性”所取代。它不再仅仅是一张代表公司所有权的凭证,更像是一个“投资圈的铂金包”,拥有它成了一种身份和潮流的象征。
从另一个角度看,真正能够持续生产和销售维布伦商品的公司,往往拥有价值投资者梦寐以求的商业模式。它们的护城河 (Moat) 坚固得令人难以置信。 以奢侈品巨头LVMH集团为例,它旗下拥有路易威登、迪奥、蒂芙尼等一系列顶级品牌。这些品牌的核心资产是什么?不是工厂,不是库存,而是长年累月在消费者心智中建立起来的、关于奢华、品味和地位的无形联想。
就连从不追逐名牌、一生钟爱可口可乐和喜诗糖果的沃伦·巴菲特,也深谙这种由品牌构建的护城河的价值。他所说的“寻找那些即使由你的傻儿子来经营也不会亏钱的生意”,很大程度上指的就是这类拥有强大品牌和定价权的公司。
理解了维布伦效应在商业和投资中的双重映射,我们作为理性的价值投资者,既要警惕其带来的陷阱,也要学会利用其创造的机会。
这是维布伦效应在投资中最直接、也最危险的陷阱。当一只股票因为市场情绪的推动而价格飞涨时,我们很容易陷入一种认知偏误:认为“价格高=基本面好”,“大家都在买=它一定很优秀”。 价值投资的核心原则是“价格是你付出的,价值是你得到的”。我们必须训练自己,将一家公司的市场价格与其内在价值彻底分开判断。
一个真正的价值投资者,会因为股价的非理性上涨而变得更加警惕,而不是更加兴奋。他会冷静地将市场的喧嚣与企业的真实经营状况进行对比。
维布伦商品背后总有一个关于品味、历史和阶层的好故事。同样,表现出维布伦特征的股票,也往往被包装在“颠覆未来”、“改变世界”的宏大叙事之中。 故事很动听,但投资不能只靠耳朵。本杰明·格雷厄姆 (Benjamin Graham) 在《聪明的投资者》一书中反复强调的安全边际 (Margin of Safety) 原则,就是对抗“故事陷阱”最有效的武器。安全边际要求我们,必须以显著低于其内在价值的价格买入一家公司,为未来可能发生的意外和判断失误预留出缓冲空间。 当你为一只股票支付了远超其内在价值的“维布伦溢价”时,你的安全边际就已经消失了。你不再是投资于这家公司的未来现金流,而是在赌博那个“更傻的傻瓜”会出现。这已经偏离了价值投资的航道。
那么,聪明的投资者该如何与维布伦效应共处呢?答案是:理解它,利用它,但绝不沉迷于它。
总而言之,维布伦商品就像一面镜子,映照出人性中非理性、爱慕虚荣的一面。在消费世界里,这种心理可以创造出伟大的品牌和成功的商业传奇。但在投资世界里,同样的心理却可能催生出危险的泡沫和惨痛的损失。 作为价值投资者,我们的终极任务,就是始终保持清醒,努力成为那个利用人性弱点来赚钱的理性商人,而不是那个被人性弱点所驱使的冲动投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