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尔斯坦·凡勃伦
索尔斯坦·凡勃伦(Thorstein Veblen),一位特立独行的美国经济学家、社会学家,制度经济学派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虽然他从未在华尔街工作,也未曾写过一本关于股票投资的指南,但他的理论却像一把锋利的手术刀,深刻剖析了驱动人类经济行为的底层心理和社会动机。他提出的“炫耀性消费”和“凡勃伦商品”等概念,为价值投资者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去理解市场中那些看似非理性的狂热与泡沫,从而在这个充满人性弱点的博弈场中保持清醒,发现真正的价值。
“凡勃伦”是谁?一个投资圈的“局外人”
想象一下,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当所有经济学家都在绘制复杂的供需曲线,试图用冰冷的数学公式解释世界时,有这么一位学者,他更像个人类学家,默默地蹲在角落,观察着富人们如何花钱,以及这种行为如何像病毒一样在社会中传播。这个人就是索尔斯坦·凡勃伦。 他出身于挪威移民家庭,在学术界一生都显得格格不入。他的文风晦涩而又充满讽刺,他的思想尖锐地批判了当时盛行的资本主义。在他最著名的著作《有闲阶级论》(The Theory of the Leisure Class)中,他毫不留情地揭示了财富和消费背后隐藏的社会地位竞赛。 你可能会问,一个多世纪前“愤世嫉俗”的大学教授,和我们今天做投资有什么关系?关系重大。因为沃伦·巴菲特曾说,投资成功需要“正确的思想框架”和“情绪的稳定”。凡勃伦的理论,恰恰就是帮助我们构建这种思想框架的绝佳工具。他不是教你如何读财报,而是教你如何“读懂人心”,尤其是读懂市场中那些由贪婪、嫉妒和虚荣驱动的集体行为。
凡勃伦的“三棱镜”:透视非理性消费与投资
凡勃伦就像一个手持三棱镜的观察者,将看似单一的“市场行为”分解成炫目的光谱,让我们看清其中人性的成分。他的几个核心概念,对于投资者来说,是绝佳的避坑指南和思想武器。
炫耀性消费:不止是“买买买”那么简单
凡勃伦创造的“炫耀性消费”(Conspicuous Consumption)这个词,可能是他最广为人知的贡献。
- 核心定义: 它指的是人们购买和使用商品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满足物质需求,更是为了公开展示自己的财富和地位,从而获得他人的尊重和羡慕。简单说,就是“买贵的,不买对的”,因为“贵”本身就是一种向社会广播的信号:“我很有钱,我很有地位。”
- 生活中的例子:
- 为什么有人愿意花几万块买一个功能与普通包无异的名牌手袋?因为它是一个移动的“财富广告牌”。
- 为什么有些车的引擎盖上要镶一个硕大的、闪闪发光的车标?因为它在无声地宣告车主的经济实力。
- 给投资者的启示:
这种“炫耀”心理在股市中同样存在。很多时候,一只股票之所以被热捧,并不完全因为其基本面有多么出色,而是因为它成了一种“社交货币”。
- *1. “概念股”与“明星股”的陷阱: 想象一下,在一次聚会上,你说你买了特斯拉(Tesla)或者英伟达(NVIDIA)的股票,这听起来可能比说你买了一家生产螺丝钉或者罐头食品的不知名公司要“酷”得多。购买这些万众瞩目的“明星股”,能带来一种参与时代浪潮的满足感和社交谈资。然而,当大量投资者抱着这种“炫耀”心态入场时,他们支付的价格(Price)往往已经远远超出了企业本身的内在价值(Value)。这正是价值投资的鼻祖本杰明·格雷厄姆一再警示的:为潮流和名气支付溢价,是通往亏损的捷径。 2. IPO狂热中的“凡勃伦效应”: 新股上市(IPO)时,尤其是那些备受媒体关注的科技独角兽,往往会引发抢购潮。投资者申购新股,部分原因也是为了成为“最早的股东”这一身份的炫耀。但历史数据表明,许多在狂热中上市的公司,其股价在随后的一两年内表现往往不尽如人意。 凡勃伦启示录一: 一个真正的价值投资者,应该努力成为一个“投资界的反炫耀者”。当市场在为某个“性感”的故事或“时髦”的标签而疯狂时,我们应该冷静地去寻找那些被冷落的、朴实无华但真正赚钱的“丑小鸭”公司。 ==== 凡勃伦商品:越贵越有人买的“怪圈” ==== 从“炫耀性消费”中,凡勃伦进一步提炼出了“凡勃伦商品”(Veblen Good)这一概念,它彻底颠覆了传统的经济学需求定律。 * 核心定义: 这是一类特殊的商品,其需求量与价格成正比。也就是说,价格越高,想买它的人反而越多。因为高昂的价格本身就是构成其价值和吸引力的核心要素。 * 生活中的例子:**
- 一块价值100元的劳力士(Rolex)手表,可能无人问津;但一块价值10万元的劳力士,却能引来无数追随者。它的高价保证了其“稀缺性”和“专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