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旺迪集团 (Vivendi SE),一家总部位于法国巴黎的跨国媒体与娱乐巨头。这家公司的历史堪称一部浓缩的商业史诗,其前身是成立于1853年、由拿破仑三世钦点特许经营的通用水务公司 (Compagnie Générale des Eaux)。从一家稳如磐石的公用事业公司,到21世纪初在互联网泡沫中疯狂扩张、濒临破产的媒体帝国,再到后来在激进投资者主导下进行“拆骨疗伤”式的重组,维旺迪的故事为价值投资者提供了一个关于企业战略、管理层评估、资本配置以及公司估值的绝佳案例。它生动地诠释了何为“帝国建造者”的毁灭性冲动,也展示了如何通过剥离资产、聚焦核心业务来释放被隐藏的股东价值。
维旺迪的故事就像一部情节跌宕起伏的好莱坞大片,主角从一个沉稳持重的“百岁老人”变成了一个狂飙突进的“摇滚青年”,最后又不得不接受现实,回归理性。
想象一下19世纪的法国,维旺迪的前身——通用水务公司(简称CGE),做的可是最接地气的生意:为城市提供清洁的饮用水。这是一门典型的公用事业,拥有政府特许经营权,现金流稳定,增长缓慢但可预测。在长达一个多世纪的时间里,CGE就是法国人生活中可靠的“水电工”,是那种可以放心持有一辈子、传给子孙后代的“压箱底”股票。它的业务模式简单易懂,护城河深厚,完全符合沃伦·巴菲特所偏爱的那种“简单、可预测”的生意。 然而,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公司开始不满足于仅仅“送水”,在时任CEO盖伊·德乔尼的带领下,CGE开始了多元化的步伐,涉足建筑、房地产、交通、媒体等多个领域,逐渐变成了一家庞大的综合性企业集团。但真正让这家公司彻底改头换面的,是下一位掌舵者。
1996年,年仅39岁的银行家让-马里·梅西耶 (Jean-Marie Messier) 接任CEO。这位精力充沛、极具个人魅力的领导者,对老旧的公用事业嗤之以鼻,他心中有一个宏大的梦想:将这家法国老店打造成一个能与美国媒体巨头抗衡的全球性数字娱乐帝国。 梅西耶提出了著名的“六M战略”,即在内容(Content)和管道(Pipes)之间建立协同效应,通过移动设备(Mobile)、多媒体(Multimedia)、市场(Markets)和管理(Management)将其整合。这个概念在当时听起来激动人心,核心思想就是控制从内容创作到分发渠道的整个产业链。 为了实现这个梦想,梅西耶开始了疯狂的“买买买”模式,其手笔之大,足以让任何投资银行家心跳加速:
在梅西耶的带领下,维旺迪的股价一路飙升,他本人也成了全球商界的超级明星,被誉为“法国的比尔·盖茨”。
然而,建立在巨额债务和浮夸愿景之上的帝国是脆弱的。随着21世纪初互联网泡沫的破裂,全球资本市场急转直下,维旺迪的危机也全面爆发。
2002年,维旺迪的股价从巅峰时期的每股140多欧元暴跌至不足10欧元,市值蒸发了90%以上。公司濒临破产,梅西耶在一片争议声中黯然下台。这个曾经的商业巨星,最终成了企业过度扩张和管理层傲慢的典型反面教材。
正当维旺迪在泥潭中挣扎时,另一位截然不同风格的法国商界大亨登场了。他就是以精明、强硬和耐心著称的亿万富翁——文森特·博洛雷 (Vincent Bolloré)。他的介入,开启了维旺迪长达十余年的“价值再造”之路。
博洛雷是一位典型的欧洲家族资本掌门人,更是一位令上市公司管理层闻风丧胆的“股东积极主义者”。他的投资风格与美国的卡尔·伊坎 (Carl Icahn) 有几分相似,擅长通过逐步吸纳股权,最终获得董事会席位乃至控制权,然后推动公司进行激进的战略重组,以释放他认为被低估的资产价值。 从2012年开始,博洛雷通过其家族控股公司不断增持维旺迪股份,最终成为第一大股东并坐上了董事会主席的宝座。他不像梅西耶那样热衷于讲述宏大的“生态”故事,他的目标非常明确:简化公司结构,将埋藏在复杂财报下的黄金资产变现,直接回报给股东。
博洛雷对维旺迪的改造,堪称一堂生动的资本配置大师课,其核心手段就是“拆分、派息、回购”这三板斧。
博洛雷和他的团队敏锐地发现,维旺迪旗下最值钱、但其价值又被整个集团的复杂性所掩盖的资产,是环球音乐集团 (UMG)。UMG是全球最大的唱片公司,拥有泰勒·斯威夫特、德雷克等无数顶级艺人的版权库,在流媒体时代是绝对的“现金牛”。
然而,只要UMG还在维旺迪这个大壳子里,市场就会因为对集团其他业务(如传统的付费电视)的担忧,而给予整个公司一个较低的估值,这就是所谓的“控股公司折价”。 博洛雷的解决方案简单粗暴却极为有效:**把UMG单独分拆上市!** 2021年,维旺迪将UMG 60%的股权以股票形式直接分配给了现有股东。分拆上市后,UMG的市值一飞冲天,远超市场预期。维旺迪的股东们不仅凭空多了一家超级音乐巨头的股票,维旺迪自身的股价也因为结构的简化而得到了重估。这次分拆是近年来欧洲资本市场上最成功的价值释放案例之一。 * **第二板斧:派发特别股息(Special Dividend)** 在剥离了UMG之后,维旺迪获得了大量的现金。博洛雷没有选择像梅西耶那样去进行新的大规模并购,而是通过派发巨额的特别股息,将价值直接返还给股东。这体现了对股东利益的高度重视。 * **第三板斧:股票回购(Share Buyback)** 当公司股价低于其内在价值时,用公司的现金回购并注销自己的股票,是对剩余股东最有利的行为之一,因为它能提升每股收益和每股权益。博洛雷主导下的维旺迪也频繁进行大规模的股票回购,进一步提升了股东回报。
经过这一系列操作,维旺迪从一个业务庞杂、债务缠身的“巨无霸”,重新聚焦于以Canal+(付费电视)、Havas(广告)和出版等业务为核心的媒体集团,资产负债表变得极为健康,公司治理结构也更加清晰。
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维旺迪集团超过二十年的转型史,就像一本活生生的教科书,其中蕴含着价值投资的核心智慧。
让-马里·梅西耶是典型的“帝国建造者”。这类CEO往往魅力四射,热衷于登上财经杂志封面,频繁宣布轰动性的大型并购。他们追求的是企业规模的扩张和个人声望的提升,而非股东价值的稳健增长。
维旺迪从水务到媒体的转型,是一个经典的脱离能力圈 (Circle of Competence) 的案例。运营公用事业所需的技能和思维模式,与驾驭变化迅速、创意驱动的媒体娱乐行业截然不同。CGE在自己熟悉的领域里做了100多年的王者,但一踏入陌生的新世界,就立刻栽了大跟头。
博洛雷对维旺迪的改造,完美演绎了部分加总估值法 (Sum-of-the-Parts, SOTP) 的实战应用。SOTP的核心思想是,一个多元化的控股公司,其整体市值可能低于其各个业务部门单独估值的总和,即存在控股公司折价 (Holding Company Discount)。
文森特·博洛雷的介入无疑为维旺迪的股东创造了巨大价值。但股东积极主义本身也是一把双刃剑。博洛雷强硬的控制手段和复杂的家族持股结构也引发过不少争议,小股东需要思考其利益是否总能与控股股东保持一致。
总而言之,维旺迪集团的故事告诉我们,商业世界没有永远的王者,只有不断适应变化的企业。对于投资者而言,理解一家公司的历史,尤其是它在顺境中的狂热和逆境中的挣扎,是判断其未来价值的宝贵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