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实性偏差 (Confirmation Bias),是行为金融学中一个极其常见且强大的心理倾向。它指的是人们会下意识地去寻找、解读和记住那些能够证实自己已有信念或假设的信息,同时,会有意无意地忽视、轻视或曲解那些与自己观点相悖的证据。简单来说,就是我们更容易看到我们想看到的东西,听到我们想听到的声音,从而不断加固自己原有的看法,无论这个看法最初是否正确。在投资世界里,这种“先开枪,后画靶”的思维模式是导致判断失误、资产受损的头号杀手之一,也是价值投资理念需要极力对抗的人性弱点。
俗话说“情人眼里出西施”,一旦你喜欢上某个人,你就会觉得他/她的一切都是那么完美,优点被无限放大,缺点则被自动过滤。投资中的证实性偏差与此如出一辙。当你对某只股票“一见钟情”后,你的大脑就会启动一个强大的“美颜滤镜”,让你沉浸在自己构建的美好叙事中。
这是证实性偏差最直接的表现。一旦你决定买入或看好一家公司,你就会像一个热情的粉丝,开始在信息的海洋里只打捞对“偶像”有利的证据。
举个例子: 假设你因为看好新能源汽车的未来,重仓买入了某家造车新势力的股票。之后,你会每天兴致勃勃地搜索该品牌的销量数据、用户好评和扩张计划,并对特斯拉 (Tesla) 的任何负面新闻幸灾乐祸。然而,对于你持股公司出现的交付延迟、软件故障、高管离职等危险信号,你可能会选择性失明,告诉自己“这只是发展中的小问题”。
比选择性搜集信息更隐蔽的是对中性或模糊信息的“偏心”解读。面对同一份信息,证实性偏差会让你用最有利于自己立场的方式去理解。
证实性偏差还会篡改我们的记忆。我们的大脑非常擅长记住那些验证了我们“英明神武”的案例,而将那些我们判断失误的“黑历史”悄悄抹去,或者重新包装。
理解证实性偏差为何如此根深蒂固,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对抗它。它并非源于愚蠢,而是源于我们大脑的两种底层运行机制。
我们每天都要处理海量的信息,大脑为了防止“CPU过载”,进化出了一套节能模式——思维捷径,也称为启发式偏差 (Heuristics)。全面、客观、辩证地分析一个问题需要消耗大量的认知资源。相比之下,只关注那些支持我们现有观点的信息,则要轻松得多。大脑的这种“懒惰”本能,是为了提高决策效率,但在复杂多变的投资领域,这种捷径往往通向陷阱。
心理学上有一个概念叫认知失调 (Cognitive Dissonance)。当我们的行为与我们的信念(尤其是我们对自我的认知,如“我是一个聪明的投资者”)发生冲突时,内心会产生一种紧张、不适的痛苦感。 假设你经过深思熟虑后买了一只股票,但它却跌跌不休。这时,你的内心就会出现两个相互矛盾的认知:“我是一个明智的决策者”和“我做了一个亏钱的决策”。为了缓解这种痛苦,你有两个选择:
绝大多数人会不自觉地选择后者,因为承认错误是反人性的。
对于以理性、客观、独立思考为基石的价值投资者来说,证实性偏差是潜伏在身边的“天敌”,它的危害是致命的。
如果你对某一行业或某一类型的公司抱有成见(比如“科技股都是泡沫”、“传统行业没有未来”),证实性偏差会让你戴上有色眼镜,自动屏蔽掉这些领域里出现的伟大投资机会。你可能会因为坚持认为微软 (Microsoft) 是“过时的软件巨头”而错过它向云计算的华丽转型,也可能因为觉得谷歌 (Google) “估值太高”而忽视其无与伦比的商业护城河。
这是证实性偏差的另一面。当你看到一只股票的市盈率极低,看起来非常“便宜”时,你可能会迅速做出“这是个被低估的宝贝”的判断。然后,你会开始为这个判断寻找证据:一篇看涨的分析师报告、公司历史上曾经的辉煌、管理层画出的“转型大饼”。而对于公司连年下滑的利润、不断萎缩的市场份额、高企的负债等致命缺陷,你却视而不见。最终,你拥抱的不是价值,而是一个不断摧毁价值的价值陷阱。
在证实性偏差的驱动下,你可能会对自己选中的几只股票产生过度自信。你会不断找到利好消息来强化你的信念,认为它们是“百年一遇”的机会,从而将大部分资金都押注在上面,忽视了分散投资的重要性。当风险暴露时,这种过度集中的投资组合将遭受毁灭性打击。
传奇投资家沃伦·巴菲特 (Warren Buffett) 的第一条规则是“永远不要亏钱”。证实性偏差恰恰是这条规则的破坏者。当持仓出现浮亏时,它会阻止你客观地评估现状。你会寻找各种理由来“熬下去”,比如“现在卖出就真亏了”、“马上就要反弹了”。你不是在做理性的投资决策,而是在维护自己的面子和最初的判断。这种鸵鸟心态往往导致小亏被拖成无法挽回的巨亏。
对抗证实性偏差是一场修行,它要求我们对抗自己的天性。以下是一些经过实践检验的、价值投资者常用的“解毒剂”。
巴菲特的黄金搭档查理·芒格 (Charlie Munger) 是清单方法的忠实拥护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策前,准备一份详尽的投资清单,上面列出所有需要检查的关键项目,包括:
这份清单强迫你用同一个标准、系统地审视所有公司,而不是凭感觉行事,能极大地减少主观偏见的影响。
这是对抗证实性偏差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在你决定要买入一只股票时,请暂停一下,强制自己站在反方立场,全力以赴地寻找这笔投资的漏洞和缺陷。
这个过程可能会让你感到不适,但它能帮你提前排雷,避免掉入明显的陷阱。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在买入每一只股票时,都详细记录下你的买入逻辑、关键假设和预期目标。
当市场发生变化或股价表现不如预期时,回头翻看你的投资日志。这可以防止你用“事后诸葛亮”的方式修改记忆,让你能客观地评估自己最初的判断是否依然成立。
市场中充斥着各种引人入胜的“故事”——AI革命、万物互联、基因编辑等等。这些故事很容易激发我们的想象力,但也容易让我们陷入证实性偏差。价值投资者必须训练自己穿透故事的迷雾,回归到冰冷的商业事实上来。多花时间阅读公司的财务报表,关注那些难以粉饰的数据,如自由现金流、净资产收益率(ROE)和债务权益比。事实比故事更可靠。
找到一个你信任且思维严谨的朋友、导师或投资社群,定期与他们讨论你的投资想法。关键在于,这个人或群体需要能够并且愿意对你提出尖锐的挑战,而不是一味地附和。巴菲特和芒格的合作关系就是一个典范,他们彼此充当对方思想的“磨刀石”,确保决策的严谨性。
在投资的道路上,最大的敌人往往不是市场,而是我们自己。证实性偏差就像一个内置在我们大脑系统里的“Bug”,我们无法彻底删除它,但可以通过学习和训练来识别它、规避它。 成为一名优秀的价值投资者,并不意味着你永远正确,而是意味着你拥有一种宝贵的品质——智力上的诚实。你愿意不断地审视和挑战自己最坚信不移的观点,你敢于承认错误,并从中学习。最终,在与人性的较量中,做一个聪明的“怀疑论者”,而不是一个固执的“信徒”,这或许才是通往长期投资成功的真正秘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