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权(Ex-rights)指的是,在上市公司完成配股的除权后,其股价在二级市场上的交易价格,不仅没有像预期的那样回升(即“填权”),反而跌破了理论上的除权参考价。这个现象通常被看作是市场情绪较为悲观的信号。简单来说,就像一份附赠了优惠券的商品,拿掉优惠券后,商品本身的价格不仅没有保持稳定,反而比预期的还要便宜,出现了“折上折”,这就是“贴权”。
想彻底明白贴权,我们得先从它的“前因”——配股说起。
想象一下,一家公司为了发展新项目或补充资金,决定向它的“老朋友”——也就是现有股东们——再卖一批新股票,而且价格通常比市价便宜。这个过程就是配股。
计算除权参考价的简化公式是: 除权参考价 = (除权前一日收盘价 + 配股价格 x 每股配股比例) / (1 + 每股配股比例) 当市场上的实际成交价低于这个计算出来的除权参考价时,“贴权”就发生了。这好比你买了一份汉堡套餐,现在你把可乐单卖掉了,汉堡本身的价格理应只是套餐价减去可乐价。但如果这时汉堡的卖价比你计算的还要低,那就说明市场不看好这个汉堡,它“贴权”了。
贴权不仅仅是一个价格现象,它更像是‘市场先生’(Mr. Market)写在脸上的情绪。
出现贴权,通常意味着投资者对公司的未来投下了不信任票。可能的原因包括:
贴权的对立面是填权。填权是指股价在除权后,很快上涨并恢复到甚至超过了除权前的价格水平。这通常被视为市场对公司未来充满信心的表现,是一首“火之歌”。而贴权,则更像一首“冰之歌”,充满了市场的寒意与疑虑。
作为一名价值投资者,我们不应被“贴权”或“填权”的短期价格波动牵着鼻子走。价格的涨跌是市场情绪的表达,而我们的决策依据应该是企业的‘内在价值’。
最终启示: 贴权本身不是买卖的直接理由。 你的投资决策,应当建立在对公司业务、管理层能力和未来盈利能力的深入分析之上。市场的短期情绪(无论是贴权还是填权)只是你决策时的参考信息之一,而非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