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权
填权,一个在A股市场里听起来颇有“技术含量”的词,但它背后描述的现象其实相当直观。它没有一个标准的英文对应词,但通常与除权除息 (Ex-Right and Ex-Dividend) 这一行为紧密相连。简单来说,填权是指上市公司的股票在分红或送股后,股价被交易所进行“除权”或“除息”下调处理,之后在二级市场上,股价又涨回甚至超过了除权前的价格。 我们可以把它想象成:公司给股东发了个红包(分红或送股),股价上会留下一个“坑”,而后来市场因为看好这家公司,又通过买入把这个“坑”给“填”平了。这个“填坑”的过程,就是填权。
为什么股价会先“掉个坑”?
要理解填权,得先明白它的前提——除权除息。这其实是一个非常公平的机制,目的是确保公司总市值在分红前后保持稳定,对所有股东都一视同仁。 我们可以用一个生活化的例子来理解:
- 派息 (Cash Dividend) 的除息: 假设你手里有一张价值100元的购物卡,卡里有100元余额。现在,商家决定直接从卡里返还你10元现金。拿到现金后,你手里的总资产没变(10元现金 + 90元卡内余额),但那张购物卡的价值就只剩90元了。股票的除息也是同理,公司把一部分现金分给股东,公司本身的价值就对应减少了,股价自然要下调。
这个为了公平而进行的价格下调,就在K线图上留下了一个向下的“缺口”,也就是我们前面说的那个“坑”。
“填坑”的动力来自哪里?
股价掉坑是交易所的“规定动作”,但“填坑”则完全是市场的自发行为,并非必然发生。其背后的核心驱动力,是投资者对公司未来的乐观预期。
价值投资者的视角:如何看待填权?
对于一名价值投资者来说,填权现象本身并不是我们决策的依据,但它可以成为我们验证投资逻辑的参考。我们应该把因果关系理清楚:不是因为某只股票“可能会填权”我们才去买,而是我们买入的优秀公司,其内在价值的持续增长自然而然地在股价上体现为“填权”。 在面对一个刚刚除权除息的股票时,与其猜测它能否填权,不如问自己几个更本质的问题:
- 公司用来分红的现金,是来自其核心业务创造的稳定利润,还是来自变卖资产或借款?
- 在股价下调后,公司的估值(比如市盈率、市净率)是否进入了更具吸引力的区间?
- 公司未来的增长点在哪里?它有能力在未来赚取更多的利润,从而驱动股价持续内生性上涨,而不仅仅是“填”上那个缺口吗?
投资启示
填权是一个结果,而不是一个策略。 它反映了市场对一家公司在价值分配后,对其未来继续创造价值能力的“全民公投”。 对于理性的投资者而言,我们的任务不是去“押注”填权行情,而是去寻找那些“大概率会自然填权”的伟大公司。这些公司通常具备持续的盈利能力、健康的现金流和光明的成长前景。当你买入的是这样的公司,分红是它给你的回报,而填权,则是市场对你眼光的最佳奖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