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赶集网

赶集网 (Ganji.com) 是中国曾经领先的分类信息网站之一,由创始人杨浩涌于2005年创立。它为用户提供了一个免费发布和查找本地生活服务信息的平台,涵盖招聘、房产、二手车、二手物品、宠物、票务等多个领域,实质上是一个数字时代的“同城布告栏”。赶集网因其标志性的广告语“赶集网,啥都有!”而广为人知,并与另一行业巨头58同城展开了长达数年的激烈竞争。这段被称为“分类信息网站大战”的时期,以巨额的市场营销投入和“烧钱”模式为特征。最终,这场消耗战在2015年以两家公司的戏剧性合并而告终,赶集网并入58同城,共同组成了中国分类信息领域的绝对领导者。虽然“赶集网”作为一个独立品牌逐渐淡出视野,但它的发展历程、商业模式以及最终的合并结局,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研究互联网行业竞争、护城河构建与资本运作的绝佳案例。

赶集网的商业模式:一个数字时代的“布告栏”

要理解赶集网的价值,我们首先需要理解它的生意经。从本质上说,分类信息网站是一个典型的平台型商业模式,它的核心价值在于连接。

供需双方的“鹊桥”

想象一下在没有互联网的年代,你想租个房子、卖掉旧沙发或者找一份兼职,你可能会去小区或村口的布告栏贴一张小纸条。赶集网做的,就是把这个布告栏搬到了线上,并且把它无限放大了。

“网络效应”的魔力

这种模式最迷人的地方在于其强大的网络效应 (Network Effects)。这是一个价值投资者在分析平台型公司时必须关注的核心概念。

收入来源:从免费到增值

虽然基础信息发布是免费的,但这正是平台吸引海量用户的手段。当平台聚集了足够多的流量后,盈利便水到渠成。赶集网的主要收入来源包括:

这个商业模式轻资产、可复制性强,且具备网络效应带来的护城河潜力,因此在资本市场眼中极具吸引力。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它能吸引大量风险投资 (VC) 的青睐,并为其后来的“烧钱大战”备足了弹药。

世纪大战:与58同城的“烧钱”史诗

如果说赶集网的商业模式是一块诱人的蛋糕,那么姚劲波创立的58同城就是那个最想分走最大一块的竞争者。从2011年开始,这两家公司上演了中国互联网史上最著名、最残酷的“双雄争霸”之一。

广告战:明星代言与洗脑营销

对于普通大众而言,对这场战争最直观的感受来自于铺天盖地的广告。

这场营销战的本质,是在用户心智中抢占“分类信息第一品牌”的认知高地。双方不惜血本地投入数亿甚至数十亿的资金用于市场推广,这种行为在投资圈被形象地称为烧钱

资本的“军备竞赛”

广告战背后是资本的角力。赶集网和58同城都经历了多轮融资,每一轮融资获得的资金,都迅速被投入到下一轮的市场扩张、技术研发和广告投放中。这就像一场“军备竞赛”,谁都不敢停下来,因为一旦放慢脚步,市场份额就可能被对手蚕食。

这场战争完美诠释了波特五力模型中“行业内竞争”的极端情况。当两个势均力敌的竞争者在一个具有巨大潜力的市场中相遇,且双方都有充足的资本支持时,竞争往往会演变成一场消耗战,对行业内所有参与者的盈利能力都造成巨大伤害。

从对手到“兄弟”:改变格局的合并

长期的烧钱战争让双方的投资者和管理层都疲惫不堪。虽然市场规模在扩大,但两家公司却迟迟无法实现盈利,大量的资金被内耗掉了。转折点发生在2015年4月17日,市场传来了震惊的消息:58同城宣布与赶集网进行战略合并。 根据协议,58同城以“现金+股票”的方式收购了赶集网43.2%的股份。合并后,杨浩涌和姚劲波同时出任新公司的联席CEO,但赶集网作为一个独立品牌,其命运已然注定。 这次合并是典型的行业整合案例,其背后的商业逻辑对于价值投资者而言极具启发性:

对于投资了这两家公司的VC和股东而言,合并是实现投资退出的最佳途径。与其让两家公司继续流血牺牲,不如将它们合并成一个更强大、能赚钱的“巨无霸”,从而实现股东价值的最大化。

价值投资的启示:从赶集网我们能学到什么

赶集网的故事已经落幕,但它留给投资者的思考远未结束。作为一个价值投资者,我们可以从这个案例中汲取诸多宝贵的经验教训。

护城河的重要性与脆弱性

网络效应确实为分类信息网站构建了护城河,但赶集网的案例告诉我们,护城河并非坚不可摧。当一个同样强大、拥有同样商业模式和资本支持的对手出现时,这条护城河的防御能力会大打折扣。双方的竞争会演变成一场“堑壕战”,即使最终获胜,也可能是“惨胜”。

“烧钱”增长模式的双刃剑

赶集网和58同城的战争是“烧钱换增长”模式的典型。这种模式在互联网早期野蛮生长阶段非常普遍,目的是快速抢占市场份额,形成垄断后再图盈利。

行业格局:赢家通吃的世界

互联网行业很多领域都具有赢家通吃 (Winner-Takes-All) 的特点。由于网络效应的存在,第一名和第二名之间的差距会越来越大,最终市场可能只容得下一个或两个主要玩家。

管理层与资本配置的艺术

从某种程度上说,杨浩涌和姚劲波最终选择合并,是一个非常理性和明智的决定。他们没有让个人情绪或所谓的“企业家自尊”凌驾于商业逻辑之上。这个决策是企业资本配置的经典案例。

结语:消失的品牌,不朽的案例

如今,当我们打开58同城的App,依然能看到“赶集”的频道入口,但“赶集网”作为一个独立的、与58分庭抗礼的品牌,已经成为了历史。然而,它的故事——关于网络效应的构建、残酷的同质化竞争、资本驱动的烧钱大战以及最终以合并收场的结局——已经成为商学院和投资界研究的经典案例。 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赶集网的历史像一本生动的教科书,它告诉我们,一个好的商业模式只是投资成功的起点;深刻理解竞争格局、评估护城河的稳固性、警惕高估值的增长陷阱,以及关注管理层的理性决策,才是通往长期、可持续投资回报的康庄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