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兰 (Mylan N.V.),一家曾经在全球医药界叱咤风云的巨头,它的名字对于许多投资者来说,既是机遇的代名词,也是风险的警示录。在它于2020年与辉瑞 (Pfizer) 旗下的普强 (Upjohn) 部门合并,变身为晖致 (Viatris) 之前,迈兰是世界上最大的仿制药和特种药品生产商之一。它的故事,就像一部浓缩的现代商业史,充满了野心勃勃的扩张、撼动市场的创新、引发众怒的争议以及最终的转型。对于信奉价值投资的普通投资者而言,解剖迈兰这个案例,就像在医学院上一堂生动的解剖课,虽然过程复杂,但能让我们深刻理解一家公司的商业模式、护城河、增长陷阱以及潜伏在资产负债表背后的风险。读懂了迈兰,你对医药行业的投资逻辑,乃至对“价值”本身的理解,都会更上一层楼。
想理解迈兰,我们得先从它的主战场——仿制药市场说起。这个市场虽然听起来不如研发专利药(又称“原研药”)那么光鲜亮丽,却是一门利润丰厚、竞争激烈的绝佳生意。
想象一下,一位米其林三星大厨耗费十年心血,研发出了一道绝世名菜的秘方,并在法律上申请了20年的独家保护。在这20年里,只有他能卖这道菜,价格自然由他说了算。这道菜,就是专利药。它的背后是巨大的研发投入、漫长的临床试验和高昂的失败风险,因此享有专利保护期内的高价和垄断利润。 然而,20年的保护期一过,秘方就公之于众了。这时,其他厨师(仿制药厂)就可以完全按照这个公开的配方,烹饪出味道、营养、安全性几乎一模一样的菜肴。这些“复制版”的菜肴,就是仿制药。 根据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的严格规定,仿制药必须与原研药在以下方面等效:
由于仿制药厂省去了天文数字般的研发费用,它们的成本极低,售价也因此远低于专利药,通常只有原价的10%到20%。这对于患者、医保体系乃至整个社会来说,都是巨大的福音。而迈兰,正是这个“复制”游戏中最顶尖的玩家之一。
在价值投资的词典里,“护城河”是衡量一家公司能否抵御竞争、维持长期盈利能力的关键。迈兰的护城河并非深不可测的技术壁垒,而是由几条关键的“水道”汇集而成:
凭借这些优势,迈兰一度成为了仿制药领域的王者,为股东创造了可观的回报。然而,商业世界波云诡谲,再宽的护城河,也可能因为一次错误的决策而出现缺口。
对于价值投资者而言,研究迈兰的辉煌固然重要,但剖析它的争议与困境,能带来更为宝贵的教训。其中,最为人津津乐道也最富争议的,莫过于其明星产品EpiPen的定价风波。
EpiPen (肾上腺素自动注射笔) 是一种用于紧急治疗严重过敏反应(如蜂蜇、食物过敏)的救命设备。对于严重过敏患者来说,它就像随身携带的“救火队员”,是安全感的来源。 2007年,迈兰收购了EpiPen的经销权。当时,一支EpiPen的价格大约在100美元左右。但在接下来的近十年里,迈兰利用其市场垄断地位,将EpiPen的价格一路飙升至超过600美元,涨幅高达500%以上。 从纯粹的商业角度看,这似乎是“定价权”的完美体现——拥有一款没有替代品的救命产品,自然可以随心所欲地提价。最初,华尔街的分析师们对此赞不绝口,认为这是公司盈利能力强大的象征。然而,价值投资者看到的,却远不止于此。 投资启示:
除了内生增长,迈兰的扩张之路更多依赖于一场又一场的并购(M&A)。它像一头饥饿的鲨鱼,不断吞下大大小小的同行,迅速扩大自己的体量和产品线。 这种策略在初期效果显著,帮助迈兰快速完成了全球化布局,登上了行业之巅。然而,连续的、大规模的并购,也为公司埋下了巨大的隐患。 投资启示:
进入2010年代后期,迈兰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
此时的迈兰,在一些财务指标(如市盈率 P/E)上看起来可能很“便宜”,但它的股价却持续下跌。这就是价值投资者需要高度警惕的——价值陷阱 (Value Trap)。一家公司的股票便宜,往往是有原因的。如果其核心业务正在衰退,护城河正在消失,那么再低的价格也可能是昂贵的。 面对困境,迈兰选择了最后一次,也是最重要的一次“豪赌”——与制药巨头辉瑞的成熟药品部门普强进行合并。普强拥有立普妥(Lipitor,一种降胆固醇药)和万艾可(Viagra)等一系列虽然专利过期但品牌号召力依然强大的“老牌明星药”。 2020年11月,合并完成,一个全新的医药巨头“晖致”(Viatris)诞生了。这次合并的逻辑在于:
投资启示:
迈兰的故事已经翻篇,但它留给价值投资者的思考远未结束。通过复盘这家公司的兴衰,我们可以提炼出几条极为宝贵的投资原则:
最终,迈兰的案例完美诠释了价值投资的精髓:投资不仅仅是与数字打交道,更是对商业、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它要求我们不仅要能读懂资产负债表,更要能看透商业模式的优劣、管理层的品格以及企业文化的内核。正如本杰明·格雷厄姆所教导的,投资成功的秘诀在于“安全边际”,而对一家公司进行全方位、多维度的深刻理解,正是我们能够获得的最可靠的“安全边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