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偏误
近期偏误 (Recency Bias),又称“新近效应”,是行为金融学中一个非常经典的概念。它指的是我们的大脑在做决策时,会不自觉地“偏心”于近期发生的事情,给予它们过高的权重,而忽略了更早、更全面的历史信息。就像我们刚看完一场惊心动魄的空难电影,就觉得坐飞机是世界上最危险的事,完全忘记了它其实是统计上最安全的出行方式之一。在投资中,这种“记忆短路”的倾向,常常引导投资者做出追涨杀跌的非理性决策,是通往亏损的一条捷径。
“后视镜”里的投资世界
想象一下,你正在开车,但你的目光却死死地钉在后视镜上。你看到的,只是刚刚路过的那一小段路况——或许是一段畅通无阻的高速,或许是一段拥堵不堪的市区。于是,你根据这片面的信息来判断前方的路况,甚至猛踩油门或急刹车。这听起来很荒唐,对吗?但许多投资者在市场中,恰恰就是这样开车的。
近期偏误让我们的大脑变成了这样一面只能看清近处的后视镜,它主要通过以下方式影响我们的投资行为:
追逐“当红炸子鸡”: 当某只
股票或某个行业(比如科技股)在
牛市中一路高歌猛进时,近期偏误会让你觉得这种涨势将永远持续下去。媒体的吹捧、社交圈的热议,都在强化这个“最近的”印象。于是,你忘记了去考察这家公司的真实
价值和长期表现,在高位接盘,成为了“山顶上站岗的人”。
恐慌中的“割肉”离场: 当
熊市来临,市场连续下跌,账户一片惨绿。近期的痛苦记忆会占据你的全部思绪,让你相信世界末日已经来临,市场再也不会好起来了。在这种恐慌的支配下,你可能会在市场底部卖出优质资产,从而将账面浮亏变成了永久的实际亏损。
被“新鲜出炉”的观点绑架: 分析师们也概莫能外。他们可能会根据一个公司最近一两个季度的超预期增长,就草率地推断其未来几年都会如此高速发展,从而给出过高的
估值和“买入”评级。这些“新鲜”的观点,往往比一份深度但过时的研究报告更能吸引投资者的眼球。
近期偏误的“损友们”
近期偏误在捣乱时,通常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它还有几个形影不离的“坏朋友”,这些认知偏误会相互作用,让非理性决策变得更加难以抗拒。
可得性启发 (Availability Heuristic): 我们倾向于依赖那些最容易从记忆中提取的信息来做判断。而什么信息最容易提取?当然是最近发生的、印象最深刻的。媒体上铺天盖地的报道,就是近期偏误最好的“放大器”。
从众效应 (Bandwagon Effect): 当你身边的人都在讨论最近哪个板块最赚钱,并纷纷投身其中时,你会感到一种巨大的社交压力。这种“再不跟上就晚了”的焦虑,与近期偏误一拍即合,把你推向了追高的浪潮。
确认偏误 (Confirmation Bias): 一旦近期偏误让你形成了“这只股票会继续涨”的看法,你就会下意识地去寻找所有支持这个观点的“证据”,而自动过滤掉那些警示风险的负面信息,从而不断强化自己最初的错误判断。
价值投资者的“解毒剂”
作为一名理性的价值投资者,我们的目标不是预测短期市场波动,而是评估企业的内在价值。因此,克服近期偏误是我们的必修课。以下是几剂 проверенные временем “解毒剂”:
-
强迫自己看长远。 在决定买入或卖出前,不要只看过去三个月或一年的K线图,而要看它过去五年、十年甚至更长时间的表现,尤其要关注它在不同经济周期下的行为。
牢记“均值回归”是金融世界里的“万有引力”。 无论是超常的增长还是极度的低迷,都很难永久持续。一飞冲天的股票终将回归其合理的价值轨道,跌入尘埃的珍珠也总有被市场重新发现的一天。
建立严格的投资纪律:
写下你的投资清单。 在头脑发热之前,先冷静地根据你的投资原则(比如
基本面分析中的关键指标)制定一份买入和卖出的检查清单。只有当投资标的满足清单上的大部分标准时,才可扣动扳机。这份清单是你对抗情绪冲动的“金钟罩”。
执行资产配置和定期再平衡。 这是对抗近期偏误最有效的机制化手段。再平衡要求你定期卖掉一部分近期涨得过多的资产,买入一部分近期表现不佳的资产,天然地实现了“高卖低买”,让你和市场情绪反着来。
培养逆向思考的习惯:
“别人贪婪我恐惧,别人恐惧我贪婪”。 当市场因为近期的利好而一片狂欢时,多问问自己:“这一切是不是已经过度反映在价格里了?我的
安全边际在哪里?”当市场因为近期的坏消息而哀鸿遍野时,不妨去寻找那些被错杀的、拥有坚实基本面的“落难冠军”。
保持好奇心和怀疑精神。 对于任何基于近期趋势的预测,都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问问自己:十年后,这个“近期”还重要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