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目的技术 (General Purpose Technology, 简称GPT) 指的是那些能够对整个经济产生深远、持久和变革性影响的基础性技术。它就像给整个社会换上了一颗更强劲的“心脏”或一套全新的“操作系统”,其影响力并不局限于单一行业,而是会渗透到经济的方方面面,并催生出大量新的商业模式、产品和下游产业。一项技术要被称为GPT,通常需要具备三个核心特征:普遍性(能被众多行业应用)、持续改进性(自身性能和成本会不断优化)以及创新催生性(能激发并带动其他领域的创新)。
如果说普通的技术创新是“给旧系统打补丁”,那么通用目的技术就是“发布一个全新的系统版本”。它的出现,标志着一次生产力浪潮的开启。回顾历史,人类社会就是被一次次的GPT浪潮推动着前进的:
这些技术都不是“昙花一现”的明星,而是能够持续数十甚至上百年、为经济增长提供燃料的“长明灯”。
对于信奉价值投资的我们来说,理解GPT的概念,就像拥有了一张藏宝图,既能帮我们找到宝藏,也能帮我们避开陷阱。
价值投资的精髓之一,是寻找拥有宽阔护城河、能够在漫长的岁月中持续创造价值的公司,也就是巴菲特所说的“长坡厚雪”的赛道。通用目的技术正是“长坡”和“厚雪”的创造者。它能开辟出全新的、增长空间巨大的行业,或者彻底改造传统行业,为身处其中的优秀公司提供长达几十年的发展红利。例如,互联网的出现,就为电商、社交媒体、云计算等领域创造了史诗级的投资机会。
硬币的另一面是,GPT的颠覆性力量也是巨大的。它会无情地淘汰那些固守旧模式、无法适应新时代的企业。这些企业从财务报表上看可能依然“便宜”,比如拥有很低的市盈率,但它们的商业根基正在被动摇。这就是典型的价值陷阱。柯达曾是胶卷时代的王者,但在数码摄影(由半导体技术催生)的浪潮下轰然倒塌,就是最生动的例子。理解GPT,能帮助投资者看穿表面的“便宜”,识别出那些正在被时代抛弃的业务。
在19世纪的淘金热中,最赚钱的往往不是淘金者,而是向淘金者出售铲子、牛仔裤和水的“卖铲人”。这个比喻在投资GPT浪潮时同样适用。一项新的GPT出现时,预测最终哪个应用会成为赢家非常困难,风险也很高。但为所有“淘金者”提供基础工具和服务的公司,其商业模式往往更清晰、风险更低。
作为普通投资者,我们不必成为技术专家,但可以运用GPT的思维框架,提升我们的投资决策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