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弗尔 (Leverage),一个在投资界听起来就充满力量和诱惑的词汇。它更为人所熟知的名字是“杠杆”。想象一下,古希腊的阿基米德曾豪言:“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动整个地球。”在金融世界里,里弗尔就是那个神奇的“支点”,而它撬动的,是你的财富。简单来说,里弗尔就是通过借入资金来进行投资,以期望获得远超于自有资金所能产生的回报。 它像一柄魔法放大镜,既能放大你的收益,也能放大你的亏损。这把威力无穷的双刃剑,是每个投资者都必须理解并敬畏的工具。对于信奉价值投资的我们来说,弄清楚何时、何地、以及是否应该使用里弗尔,是通往长期财务成功的必修课。
理解里弗尔最直观的方式,就是看一个简单的例子。假设你看好一只股票,目前价格是每股10元,你手头有1万元本金。
你用自己的1万元,可以买入1000股(10000元 / 10元/股)。一段时间后,你的判断被验证,股价上涨了50%,达到15元/股。你卖出所有股票,获得15000元。
你依然用自己的1万元作为保证金,但你通过券商融资,额外借了4万元。这样,你总共有了5万元的投资资产,可以买入5000股(50000元 / 10元/股)。同样,股价上涨50%至15元/股。你卖出所有股票,获得75000元。然后,你将借来的4万元还给券商(为简化计算,此处忽略利息)。
看到区别了吗?在同一个投资机会面前,里弗尔让你的收益率从50%飙升到了250%,足足放大了5倍!这正是里弗尔的魔力所在,它让你能以小博大,加速财富的积累。
然而,故事总有另一面。如果市场走向与你的预期相反呢?我们再来看看股价下跌的情况。 假设股价不幸下跌了20%,降至8元/股。
你的1000股现在总价值为8000元(1000股 x 8元/股)。
你的5000股现在总价值为40000元(5000股 x 8元/股)。但别忘了,你还欠券商4万元。当你卖出所有股票获得4万元后,刚好够偿还借款。
更可怕的是,如果股价下跌超过20%,比如跌到7元/股,你的股票总价值只剩下35000元。你不仅亏光了全部本金,还倒欠券商5000元!在现实中,券商绝不会等到这一刻。当你的账户净值跌至某个危险水平时,他们会发出追加保证金通知 (Margin Call),要求你立刻补充资金。如果你无法补充,他们会强行卖出你的股票(俗称“平仓”或“爆仓”),以确保他们的借款安全。这往往发生在市场最恐慌、价格最低的时候,让你没有任何翻盘的可能。
里弗尔无处不在,它以各种形式出现在我们的经济生活中。理解它们的本质,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识别风险。
作为价值投资的信徒,我们最应该听听大师们的教诲。对于个人使用里弗尔进行投资,他们的态度几乎是异口同声的“不”。
沃伦·巴菲特有一句流传甚广的名言:“我的搭档查理·芒格常说,聪明人会因为三样东西而破产:酒、女人和杠杆(Liquor, Ladies, and Leverage)。” 巴菲特本人也多次强调:“如果你足够聪明,你不需要杠杆就能变得非常富有;如果你不够聪明,杠杆会让你很快破产。”他认为,价值投资的精髓在于寻找那些未来确定性高的优秀企业,并以合理的价格买入,然后长期持有,享受企业成长和复利带来的回报。这个过程或许缓慢,但足够稳健。而里弗尔,恰恰引入了价值投资最厌恶的元素:不可控的、可能导致永久性亏损的风险。 即使你用杠杆买入了一家伟大的公司,比如早期的可口可乐,如果在持有期间市场发生一次剧烈回调,导致你被强制平仓,那么这家公司未来再伟大的成长也与你无关了。你“在黎明前被消灭了”。 历史上最著名的反面教材莫过于长期资本管理公司 (LTCM) 的倒闭。这家由两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和一众华尔街精英组成的对冲基金,自认为找到了万无一失的套利模型,于是使用了极高的杠杆。然而,1998年俄罗斯债务违约这一“黑天鹅”事件,让他们的模型彻底失效,最终在短短几周内灰飞烟灭,差点引爆全球性的金融危机。
有趣的是,虽然巴菲特极力反对个人投资者使用杠杆,但他执掌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却是一位运用杠杆的大师。这矛盾吗? 不矛盾。关键在于杠杆的种类、成本和目的。 伯克希尔使用的主要是一种特殊的“浮存金”杠杆。这是其保险业务带来的、在理赔前可以暂时用于投资的现金。这笔钱成本极低,甚至是负成本,并且非常稳定。这与个人投资者支付高昂利息、随时可能被催缴保证金的借款,有着天壤之别。 此外,价值投资者在分析一家公司时,也会评估其财务杠杆的使用情况。一个重要的指标是净资产收益率 (ROE),它衡量的是公司为股东赚钱的能力。根据著名的杜邦分析,ROE可以被拆解,其中一个关键因子就是财务杠杆(资产/股东权益)。一家公司可以通过适度负债来提高ROE。 关键在于“适度”。价值投资者喜欢那些拥有稳定现金流、行业地位稳固、能够轻松覆盖利息支出的公司。这样的公司使用债务来发展核心业务,是明智之举。但对于那些负债累累、靠不断借新还旧来维持生命、主营业务摇摇欲坠的公司,投资者则会避之唯恐不及。
了解了里弗尔的威力和大师的态度,我们普通投资者应该如何自处呢?
这是最核心、也是最简单的法则。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投资股市的钱应该是“闲钱”,即在可预见的未来不需要用到的钱。这意味着我们有足够的时间和耐心去等待价值的实现,而不会因为市场的短期波动而被迫做出错误决策。使用保证金交易、场外配资等杠杆工具,无异于将自己置于悬崖边缘,一阵风就可能让你粉身碎骨。请记住,投资是一场马拉松,不是百米冲刺,活得久比跑得快更重要。
在你买入一家公司的股票之前,务必花时间研究它的财务报表,特别是资产负债表。
一个审慎的价值投资者,会像躲避瘟疫一样躲避那些过度使用杠杆的公司。
许多人认为,既然炒股不能用杠杆,那买房用按揭贷款总是对的吧?在很大程度上,是的。房贷被认为是相对“良性”的杠杆,原因在于:
然而,我们必须警惕2008年金融危机(又称次贷危机)的教训。那场危机的根源,正是房地产市场上杠杆的滥用。当房价下跌时,高杠杆的购房者同样会面临“负资产”和无力还贷的困境。因此,即便是对于房贷,也应量力而行,确保月供在家庭可承受范围之内,为自己留下足够的安全边际。
里弗尔,这个金融世界的“支点”,本身并无善恶之分。它是一种强大的工具,其结果完全取决于使用者。然而,人性的贪婪和恐惧,使得绝大多数人在使用这个工具时,都不可避免地走向了毁灭。 对于价值投资者而言,我们的“里弗尔”应该是知识、理性和耐心。我们通过深入研究撬动信息不对称的优势,通过情绪稳定撬动市场波动的机会,通过长期持有撬动复利的伟大力量。这条路看起来不那么惊心动魄,但它通往的是一条更宽广、更确定的财富自由之路。 请记住这个生动的比喻:里弗尔就像火箭燃料,它或许能助你一飞冲天,但稍有不慎,就会让你在发射台上炸得粉碎。对于我们大多数脚踏实地的投资者来说,优质公司的股权如同可靠的汽车,而我们自己的储蓄就是那安全环保的汽油。稳稳地驾驶,欣赏沿途的风景,我们终将安然抵达目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