锚定 (Anchoring),又称“锚定效应”(Anchoring Effect),是行为金融学中一个著名的认知偏差。它指的是人们在做决策时,会过度依赖接收到的第一个信息(也就是“锚”),并将其作为后续判断的基准。这个初始的“锚”一旦设定,我们后续的思考和判断就会被它牢牢地“拴住”,哪怕这个“锚”本身毫无逻辑、甚至是完全错误的。在投资领域,这种心理偏见杀伤力巨大,投资者常常被某个无关紧要的数字,如买入成本价或历史最高价,锚定了自己的交易决策,从而偏离了理性的轨道。
就像一艘船错把漂浮的木头当成了坚实的船锚,投资者也常常在不经意间被各种各样的“假锚”所迷惑。
这是最常见的锚定陷阱。许多投资者对自己的买入成本价有着一种非理性的执念。
投资者也常常被一只股票的历史价格,尤其是历史最高价或最低价所锚定。
我们最先接触到的关于一家公司的信息——可能是一位分析师的评级、一则新闻头条或朋友的“内幕消息”——很容易成为我们判断的“锚”。这会让我们在后续研究中不自觉地寻找支持这个第一印象的证据,从而陷入确认偏误的泥潭,无法客观地看待全部事实。
聪明的投资者知道,投资决策的唯一真锚,应该是企业的商业价值,而非其波动的市场价格。
对抗锚定效应最强大的武器,就是建立一个属于你自己的、理性的“锚”——对公司内在价值的估算。
即使你估算出了内在价值,也别忘了给自己留出犯错的空间。安全边际原则要求你只在市场价格显著低于你估算的内在价值时才买入。这道“护城河”不仅能帮你抵御估值错误的风险,更能有效地缓冲锚定等心理偏见带来的冲动。
牢记本杰明·格雷厄姆的著名寓言。把市场想象成一个情绪不定的生意伙伴——市场先生。他每天都会向你报价,有时兴高采烈报出天价,有时又悲观沮丧给出跳楼价。你完全没有义务搭理他。他的报价只是一个参考,一个机会,绝不是你必须紧紧盯住的“锚”。当他的报价远低于公司的内在价值时,你就抓住了机会;当他的报价高得离谱时,你就礼貌地拒绝他。
在投资的海洋中,价格是浮标,时常随波逐流;而价值才是你唯一需要抛下的锚。聪明的投资者不会被市场报价牵着鼻子走,他们会专注于计算企业的内在价值,并耐心等待价格这艘小船漂到价值的港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