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界(AITO),一个在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横空出世的品牌。它并非一家传统的汽车制造公司,而是由科技巨头华为(Huawei)与汽车制造商赛力斯(Seres)深度合作共同打造的产物。从投资角度看,“问界”的精髓不在于它是一款怎样的车,而在于它开创了一种全新的商业模式——“智选车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华为不仅提供核心的智能化技术解决方案(如智能座舱、智能驾驶系统),更深度介入产品定义、用户体验设计、品牌营销和销售渠道。而赛力斯则更多地扮演了研发、生产和交付的角色。因此,理解“问界”,就是理解科技企业如何“不造车,但胜似造车”,以及这种模式如何重塑汽车产业的价值链和投资逻辑。
在投资的世界里,没有什么成功是偶然的,所有颠覆都源于时代背景下的精准卡位。“问界”的出现,正是汽车产业“新四化”(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共享化)浪潮与华为自身战略转型交汇的必然结果。
进入21世纪20年代,汽车这个百年产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变革。传统的以内燃机为核心的技术壁垒正在被电池、电机和电控(即“三电系统”)所取代。更重要的是,汽车正从一个纯粹的交通工具,进化为一个“装在四个轮子上的智能终端”。这给了传统车企巨大的转型压力,也给了科技公司千载难逢的切入机会。 对于华为而言,这次跨界既是进攻也是防御。一方面,其主营的通信设备和智能手机业务面临外部环境的巨大挑战,亟需寻找新的增长曲线;另一方面,华为在信息与通信技术(ICT)、人工智能、云计算、智能终端操作系统(鸿蒙OS)等领域积累的深厚“技术内力”,恰好是未来智能汽车最需要的大脑和神经系统。于是,华为高调宣布“不造车,但要帮助车企造好车”,并推出了两种合作模式:
而故事的另一位主角赛力斯集团(原名小康股份),在与华为合作前,是一家在市场中挣扎的传统车企。它拥有造车所需的生产资质、工厂和供应链管理经验,但缺少在智能化时代脱颖而出的品牌号召力和核心技术。与华为的合作,对它而言无异于一次“鲤鱼跃龙门”的机会。这场联姻,一个有“灵魂”,一个有“躯体”,各取所需,一拍即合。
对于遵循价值投资理念的投资者来说,一个光鲜亮丽的产品远不如一个清晰、可持续且具有宽阔护城河的商业模式来得重要。“问界模式”之所以值得深入研究,因为它在资产配置、护城河构建和价值分配上,都展现出了与传统车企截然不同的特点。
传统汽车制造业是一个典型的重资产行业。建立一条生产线、建设一个新工厂,动辄需要数十亿甚至上百亿的资本开支 (CAPEX)。即便是新能源汽车的标杆特斯拉(Tesla),也需要自建“超级工厂”来支撑其全球产能。这种模式前期投入巨大,投资回报周期长,经营杠杆高。 “问界模式”则为华为开辟了一条轻资产(asset-light)运营的道路。华为无需投入巨资建厂,无需承担繁重的固定资产折旧,也无需管理数万名产线工人。它将自己最擅长的技术研发、品牌营销和渠道管理能力发挥到极致,而将“最重”的制造环节交给了合作伙伴。
沃伦·巴菲特曾说,他寻找的是那些被宽阔的、可持续的护城河所保护的“经济城堡”。那么,“问界”的护城河究竟是什么?
在传统汽车价值链中,整车厂(OEM)处于核心地位,攫取了大部分利润。而在“问界模式”下,价值分配发生了根本性改变。华为通过提供软件和核心技术,拿走了价值链中利润最丰厚的部分。据市场分析,华为在每辆问界汽车的销售中,除了收取零部件和技术授权的费用,还可能参与销售分成。
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最关心的问题是:如何从“问界”的成功中分一杯羹?以及,这杯羹的风险有多大?
“问界”本身不是一家独立的上市公司。想要投资它,需要通过其背后的相关方,这构成了一个有趣的投资矩阵。
“价格是你支付的,价值是你得到的。” 这是本杰明·格雷厄姆的名言。在为问界的成功欢呼时,理性的投资者必须冷静审视其背后的风险。
“问界”不仅仅是一个汽车品牌,它更像一个时代的切片,清晰地展示了产业融合的巨大威力以及未来商业竞争的范式变迁。 对于价值投资者而言,“问界”案例提供了几点深刻的启示:
总而言之,“问界”的故事,是关于技术如何赋能传统产业,平台如何重构生态,以及合作如何定义未来的故事。读懂了它,或许就能更好地理解这个正在被深度重塑的商业世界和其中的投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