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正耀 (Lu Zhengyao),中国商界一位极具争议的连续创业者,以其“闪电战”式的创业风格和高超的资本运作手法闻名。他曾缔造了将神州租车和瑞幸咖啡在极短时间内推向资本市场的商业神话,但后者因震惊中外的财务造假丑闻而迅速陨落。对投资者而言,陆正耀的商业生涯提供了一个深刻且复杂的范本,它既展示了互联网时代商业模式创新的巨大爆发力,也暴露了激进扩张背后隐藏的致命风险。他的故事,是普通投资者学习公司治理、财务报表分析以及风险管理等核心投资原则时,一部不容错过的“反面教科书”。
陆正耀的商业打法,可以用两个关键词概括:闪电战和流量池。这套组合拳是他早期连续成功的核心秘诀,也是后来引发巨大争议的根源。
“闪电战”的核心思想是,在最短的时间内,通过巨额融资、疯狂补贴、饱和式营销的手段,迅速抢占市场份额,建立起规模壁垒,然后以最快的速度推动公司IPO (首次公开募股),实现资本退出。 这套打法的逻辑链条非常清晰:
如果说“闪电战”是陆正耀的战术,那么“流量池”就是他的战略。他试图构建一个内部循环的商业生态,将一个成熟业务的用户(流量)导入到新业务中,实现低成本获客。 这个构想最初在“神州系”内部玩得风生水起。神州租车的用户可以很自然地被引导至神州专车(后并入神州优车)等业务。当瑞幸咖啡诞生时,陆正耀也试图将神州系出行用户转化为咖啡消费者。从表面上看,这是一个完美的商业闭环,不同业务之间可以互相赋能。 然而,这种模式的“魔力”背后也暗藏陷阱:
对投资者而言,“陆式资本局”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警示:当一家公司炫耀其生态化反、流量协同的时候,我们需要冷静思考,这种协同是真实的用户需求驱动,还是资本运作的“障眼法”?
瑞幸咖啡是陆正耀“闪电战”和“流量池”打法的巅峰之作,也是其商业模式风险的集中爆发。它的故事,是每一个投资者都应该深入研究的经典案例。
2017年底,瑞幸咖啡横空出世。它摆出的姿态是挑战行业巨头星巴克的颠覆者。它的故事内核是:用互联网技术和新零售模式,改造传统的咖啡产业。
这个“技术+便利+低价”的故事,完美契合了当时资本市场对新消费、新零售概念的追捧。瑞幸因此一路绿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完成了多轮融资并成功上市。
上市后的瑞幸,背负着巨大的业绩增长压力。为了维持高股价,满足投资者对增长的无尽期望,一场精心策划的财务造假开始了。 2020年1月,著名的做空机构 浑水公司发布了一份长达89页的匿名做空报告,直指瑞幸咖啡财务造假。报告通过雇佣上千名“侦探”实地监控门店流量、回收小票、记录视频等方式,得出了瑞幸夸大销售数据的结论。 起初,瑞幸矢口否认。但短短两个月后,公司自行“引爆”,承认在2019年第二季度到第四季度期间,伪造了高达22亿元人民币的销售额。 这场风暴的成因是复杂的:
最终,瑞幸咖啡股价一夜之间暴跌超过80%,最终被纳斯达克摘牌,无数投资者血本无归。
瑞幸的崩塌,为所有投资者上了宝贵的一课:
在瑞幸风暴之后,陆正耀并未销声匿迹。他被迫退出了神州系和瑞幸的董事会,但很快又重操旧业,先后创立了“趣小面”、“预制菜”以及与瑞幸高度相似的“库迪咖啡” (Cotti Coffee)。 库迪咖啡的打法几乎是瑞幸的翻版:同样的“联营”模式吸引加盟商,同样的低价补贴策略抢占市场,甚至连Slogan都与瑞幸针锋相对。这种屡败屡战、模式复用的行为,让市场再次看到了那个熟悉的、激进而冒险的陆正耀。 对于投资者而言,这意味着两点:
1. **识别创业者的“路径依赖”。** 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都会深刻影响一个人的行为模式。看到陆正耀的新项目,投资者应第一时间回想起他过往的“套路”,并以最高级别的警惕性去审视其商业模式的可持续性和公司治理的透明度。 2. **历史不会简单重复,但会押着同样的韵脚。** 陆正耀的新事业是否会重蹈覆辙尚不可知,但其核心的风险点——对资本的高度依赖、激进扩张下的管理难题、盈利模式的拷问——依然存在。学会从历史中汲取教训,是投资者自我保护的关键。
陆正耀是中国商业史上一个无法绕开的人物。他是一位天才的资本玩家和市场搅局者,却也是一位失败的公司治理者。他的商业案例,集中体现了资本驱动型增长模式的所有魅力与魔鬼。 对于追求长期稳健回报的价值投资者来说,陆正耀的故事并非全然无用,它恰恰提供了最生动的风险识别教材。它告诉我们,在投资的牌桌上,陆正耀是一位激进的玩家,他不断地发牌、加注,试图用速度压倒一切。而价值投资者的使命,不是去跟上他的速度,而是在下注之前,冷静地审视牌局的真相,看清他手中的底牌。 投资最终是对企业内在价值的判断,任何脱离商业常识的狂飙,终将回归地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