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航空性收入 (Non-Aeronautical Revenue),在投资圈里,我们更喜欢亲切地称它为“非航收入”。顾名思义,它指的是机场除了与飞机起降、停泊、旅客服务等核心航空业务直接相关的收入(即“航空性收入”)以外,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商业收入。如果说航空性收入是机场的“主业”,那么非航收入就是机场的“第二增长曲线”和“利润奶牛”。想象一下,一座现代化的机场早已不是一个单纯的交通枢纽,它更像是一个人流密集、消费能力旺盛的超级商业综合体。您在候机时逛的免税店、喝的咖啡、吃的简餐、使用的停车场、看到的巨幅广告牌,甚至是机场酒店的住宿费,这些琳琅满目的商业活动所产生的收入,都属于非航空性收入的范畴。
对于遵循价值投资理念的投资者来说,一家公司的盈利能力、商业模式的稳定性和未来的增长潜力是考察的核心。而非航收入,恰恰是衡量一座机场是否是一门“好生意”的关键试金石。它不仅是机场利润的重要来源,更是其商业“护城河”有多宽、多深的直观体现。一个非航收入占比高且持续增长的机场,往往具备了价值投资者梦寐以求的特质。
航空性收入,比如飞机的起降费、停机费、廊桥使用费等,通常受到政府的严格管制,定价缺乏弹性,其增长主要依赖于飞机起降架次和旅客吞吐量的增加,更像是“辛苦钱”。而非航收入则完全不同,它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市场化领域,拥有巨大的想象空间和更高的利润率。 打一个有趣的比方:电影院的商业模式。电影票的收入(类似航空性收入)可能只是勉强覆盖成本,甚至利润微薄;但爆米花、可乐、周边产品(类似非航收入)的销售,却是电影院真正的利润中心。机场也是如此,零售、餐饮和广告等业务的毛利率远高于传统的航空业务。因此,非航收入的增长,能以一种“四两拨千斤”的方式,极大地提升机场的整体盈利能力,构成了驱动其业绩增长的强劲“第二引擎”。
伟大的投资者沃伦·巴菲特曾说,他寻找的是那些被宽阔、险峻的护城河所包围的“经济城堡”。而机场,尤其是枢纽机场,就是这样一座天生的经济城堡。
航空业是一个典型的周期性行业,对宏观经济、油价波动、地缘政治甚至流行病等外部因素极为敏感。当行业遭遇逆风时,航空公司的盈利可能会大幅下滑,进而影响到机场的航空性收入。 而一个强大且多元化的非航收入组合,就像一艘巨轮的“压舱石”,能够有效地平抑这种周期性波动。例如,即使在商务旅客减少的时期,休闲旅游和探亲访友的需求可能依然存在,相关的零售和餐饮消费依然能提供稳定的收入。在极端情况下,如COVID-19大流行初期,虽然客运航班锐减,但机场的货运、物流仓储等非航业务依然在运转,为机场度过危机提供了宝贵的缓冲。
非航收入是一个大家族,其内部构成丰富多彩。了解其主要组成部分,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机场的商业运作模式。
这是非航收入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利润最丰厚的一块。
这部分收入虽然不如零售那样光鲜亮丽,但却是一项闷声发大财的业务。
只要有客流,就有广告的价值。
对于投资者而言,学会从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中挖掘关于非航收入的关键信息,是进行投资决策的重要一步。
在阅读机场类上市公司的年度报告时,需要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核心指标:
数字是冰冷的,但数字背后的故事是鲜活的。财报中的“管理层讨论与分析”(MD&A)章节,通常会详细阐述公司在报告期内的经营状况,包括对非航收入的策略和展望。管理层是否计划扩建商业面积?是否正在引进新的热门品牌?是否利用大数据技术来优化营销?这些信息对于判断公司未来的增长潜力至关重要。
孤立地看一个数字没有意义,比较才能发现价值。
尽管非航收入的商业模式非常出色,但投资机场公司依然面临着不可忽视的风险。
总而言之,非航空性收入是解读机场这门生意的一把金钥匙。通过深入理解其构成、驱动因素和分析方法,价值投资者能够更好地穿透复杂的航空业周期,发现那些真正具备长期竞争优势和持续盈利能力的优质“机场商业帝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