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综合评级(Comprehensive Risk Rating),是评级机构、基金公司或银行等金融机构,为某一项投资品(如一只基金、一个理财产品)的风险大小给出的一个综合性“分数”或“等级”。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一份投资品的“体检报告”,它不会详细罗列每一项指标,而是用一个简单直观的结论(如“低风险”、“R3中等风险”、“五星”)来告诉你,这个产品的整体风险水平大概在什么位置。这个评级的目标是帮助投资者,尤其是普通投资者,能够快速、批量地筛选出符合自己风险承受能力的投资标的,避免“误入”远超自己承受范围的高风险雷区。
这个评级可不是评级员拍脑袋想出来的,背后通常有一套复杂的数学模型在默默工作。虽然各家机构的“独家配方”不尽相同,但熬制这碗“评级汤”的主要食材大同小异,通常包括以下几味猛料:
各家机构会给这些不同的“食材”分配不同的权重,最终熬制出独具风味的评级结果。
对于价值投资者来说,任何工具都要为“理解企业内在价值”这一核心目标服务。风险评级也不例外,它很有用,但前提是你得会用。
风险评级最棒的用途,是作为你的第一道筛选网。 假如你是一位保守的投资者,目标是资产稳健增值。面对市场上成千上万的基金,你可以先用“低风险”或“R1/R2”这个标签进行筛选,瞬间就能把那些高风险的产品过滤掉,大大节省你的时间和精力。 但是,筛选过后,绝不能仅凭一个“低风险”评级就直接下单购买。评级只告诉你“它过去看起来不怎么颠簸”,但没告诉你“它未来是不是一门好生意”。评级是帮你缩小选择范围的,而不是替你做最终决定的。
风险评级最大的局限性在于,它几乎完全依赖历史数据。它是一个后视镜,告诉你过去的路况如何,但未来的路可能会有急转弯。价值投资者更关心那些数据无法完全捕捉的“看不见”的风险:
把风险综合评级看作一份天气预报。 天气预报说“晴天,概率90%”(低风险评级),这对于你决定是否带伞出门(是否初步考虑该产品)非常有帮助。但出门前,你最好还是亲自抬头看看天(研究一下基金的持仓、基金经理和投资策略),甚至感受一下风向(了解当前的市场环境和估值水平)。 天气预报会出错,风险评级也只是一个基于过去的概率总结。真正的投资决策,永远需要你基于对未来的独立判断。使用工具,但不要被工具奴役,这才是价值投资者应有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