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9年股市大崩盘 (The Great Crash of 1929),又称“华尔街股灾 (Wall Street Crash)”或“黑色星期二 (Black Tuesday)”。这是美国历史上乃至世界金融史上最著名、最具破坏性的股票市场崩溃事件。它始于1929年10月24日的“黑色星期四”,并在随后的几天内,尤其是在10月29日的“黑色星期二”达到高潮。这场崩盘不仅在短短几天内蒸发了巨额的账面财富,更重要的是,它像一根导火索,点燃了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大萧条 (The Great Depression)。对于价值投资者而言,1929年大崩盘不仅是一段必须铭记的历史,更是一座蕴含着无数宝贵教训的矿山,它深刻地塑造了现代投资理论的基石,特别是关于市场情绪、投机风险和资产内在价值的思考。
要理解这场史无前例的崩盘,我们得把时钟拨回到那个被称为“咆哮的二十年代”(Roaring Twenties)的时期。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经济迎来了空前的繁荣。汽车、收音机、电话等新技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普及,整个社会洋溢着一种近乎天真的乐观主义情绪。人们相信,科技进步将带来永久的繁荣,一个“新时代”已经到来,旧的经济规律不再适用。 这种乐观情绪很快蔓延到了华尔街。股票市场成了实现美国梦的快车道,从工厂工人到公司高管,人人都想分一杯羹。股价节节攀升,似乎永远不会下跌。当时一位极具声望的经济学家欧文·费雪 (Irving Fisher) 在崩盘前夕发表了著名论断:“股价已经达到了一个永久性的高地。”(Stock prices have reached what looks like a permanently high plateau.)这句名言后来成了金融史上最著名的“反向指标”之一。 推动这股狂热的,除了盲目乐观,还有两个关键的金融工具:
保证金交易是当时最流行的“致富密码”。简单来说,它就是借钱炒股。投资者只需支付一小部分本金(比如10%),剩下的90%可以从经纪人那里借来。这相当于加了10倍的杠杆。 举个例子,假设你想买价值1000美元的股票,但手上只有100美元。通过保证金交易,你可以借来900美元,凑足1000美元买入股票。如果股价上涨到1500美元,你卖出后还掉900美元的借款,还能剩下600美元。你的本金只有100美元,却赚了500美元,回报率高达500%! 这种模式在牛市中看起来无比美妙,它极大地放大了收益,吸引了无数人投身其中。然而,他们忽略了硬币的另一面:杠杆同样会放大亏损。如果那1000美元的股票跌到900美元,你的全部本金(100美元)就亏光了,因为股票的价值已经不足以偿还借款。这时,经纪人会发出“追加保证金通知 (Margin Call)”,要求你立刻补钱。如果你没钱,经纪人就会强行卖掉你的股票来收回贷款,这被称为“强制平仓”。在1929年,正是这种机制引发了连锁反应,造成了踩踏式的抛售。
当时的投资信托类似于今天的封闭式基金,它们集合公众的资金去投资各种股票。这些信托公司本身也大量运用杠杆,通过发行债券和优先股来筹集更多资金,再去购买普通股。这种层层嵌套的杠杆结构,使得整个金融体系变得异常脆弱。许多普通投资者对这些信托的复杂结构一无所知,只是听信其“专业管理”和“分散风险”的宣传便盲目买入。其中最著名的例子之一是高盛交易公司(Goldman Sachs Trading Corporation),其股价在崩盘中从顶峰的326美元跌至不足2美元。
1929年夏末,一些迹象表明经济已经开始放缓:钢铁产量下降,建筑业萎缩,汽车销售不振。但股市依然在最后的疯狂中不断创下新高。泡沫破裂的声音,总是从细微的裂痕开始。
这一天,市场在开盘后不久便毫无征兆地开始暴跌。恐慌情绪迅速蔓延,抛售指令如雪崩般涌入纽约证券交易所。交易大厅里一片混乱,报价器上的价格更新速度远远跟不上实际的下跌速度,投资者眼睁睁看着自己的财富在几分钟内大幅缩水。 为了挽救市场,华尔街的几位顶级银行家,包括摩根公司 (J.P. Morgan & Co.) 的代理主管托马斯·拉蒙特 (Thomas Lamont),效仿1907年恐慌时的救市策略,组成了一个“银行家联盟”。他们共同出资,在市场上大量买入蓝筹股,试图稳定人心。这一举动在当天下午确实起到了作用,市场跌幅收窄。然而,这只是短暂的喘息。
周末过后,投资者的恐慌情绪不但没有消散,反而因为有时间仔细盘算自己的损失而愈演愈烈。银行家们的救市行为被看作是实力不济的挣扎。星期一开盘,新一轮的抛售狂潮来得更加猛烈。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当天暴跌近13%,创下了当时的单日跌幅纪录。银行家联盟这次再也无力回天。
这是历史上最黑暗的一天。市场彻底失去了控制,所有人都在不计成本地抛售。当天交易量达到了创纪录的1640万股,这个纪录保持了近40年。由于交易系统不堪重负,许多卖单根本无法成交,投资者只能绝望地等待。追加保证金的通知雪片般飞来,无数通过杠杆交易的投资者瞬间破产。一天之内,道琼斯指数再次暴跌12%。从那天起,美国股市开启了长达三年的漫漫熊市。
股市的崩溃迅速传导至整个经济体。
最终,道琼斯指数从1929年9月的最高点381点,跌至1932年7月的最低点41点,跌幅接近90%。股市直到25年后的1954年,才重新回到1929年的高点。
对于价值投资者来说,1929年大崩盘不是一个遥远的故事,而是一个永恒的课堂。价值投资的鼻祖,本杰明·格雷厄姆 (Benjamin Graham),本人就在这次崩盘中几乎破产。正是这段惨痛的经历,促使他深入反思投机与投资的本质区别,并最终构建了价值投资的理论体系,写入了其传世之作《证券分析》(Security Analysis) 和《聪明的投资者》。 从1929年的废墟中,我们可以提炼出以下几条黄金法则:
格雷厄姆创造了一个绝妙的比喻——市场先生 (Mr. Market)。他把市场想象成一个情绪极不稳定的合伙人。有时他兴高采烈,会报出一个高得离谱的价格想买你的股份,或者卖给你他的股份;有时他又极度沮丧,会报出一个极低的价格。1929年的市场,就是“市场先生”躁狂症发作的顶峰,而随后的熊市则是他抑郁症的谷底。 投资启示: 聪明的投资者不应被“市场先生”的情绪所左右。你不必每天和他交易。相反,你应该利用他的非理性:当他报出低得可笑的价格时,你应该买入;当他报价高得离谱时,你应该卖出。 永远不要把市场的报价等同于企业的真实价值。
安全边际 (Margin of Safety) 是价值投资的核心。它的意思是,你支付的价格要显著低于你估算的资产内在价值。比如,你经过分析认为一家公司的股票每股值10元,那么你应该在它只卖5元或6元的时候买入。这中间的4-5元差价,就是你的安全边际。 1929年的投机者们完全没有安全边际的概念。他们追逐的是不断上涨的价格,买入价格早已远远超过了公司的内在价值。因此,当潮水退去时,他们没有任何缓冲,只能任由灾难吞噬。 投资启示: 安全边际是抵御错误、厄运和市场波动的唯一保障。它不能保证你永远不犯错,但它能让你在犯错时不至于血本无归。以四毛钱的价格买一块钱的东西,这就是价值投资的精髓。
格雷厄姆明确定义了两者的区别:“投资操作是基于详尽的分析,承诺本金安全和满意的回报。不符合这些要求的操作就是投机。” 1929年的绝大多数市场参与者,都是在进行投机。他们不关心公司的盈利能力、资产状况或股息,只关心明天股价会不会更高。 投资启示: 在你买入任何一只股票前,问自己一个问题:我是在投资这家公司,还是在赌它的股价?如果你无法对公司的基本面给出一个合理的分析,无法解释为什么它值这个价钱,那你很可能就是在投机。价值投资者是企业分析师,而投机者是市场心理的赌徒。
能力圈 (Circle of Competence) 是沃伦·巴菲特 (Warren Buffett) 从格雷厄姆思想中发扬光大的概念。它指的是每个投资者都应该对自己熟悉的行业和公司有一个清晰的界定,并且只在这个圈内进行投资。在1929年,许多人投资了他们完全不了解的新兴技术公司(如当时的美国无线电公司 (RCA))或结构复杂的投资信托。 投资启示: 重要的不是你的能力圈有多大,而是你有多清楚它的边界。 投资于你真正理解的业务,能让你在面对市场波动时更有信心,也更容易判断企业的真实价值,从而建立起你的安全边际。
1929年大崩盘最直接的教训就是杠杆的巨大风险。保证金交易让无数人在牛市中快速致富,也让他们在熊市中顷刻间一贫如洗。 投资启示: 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永远不要使用杠杆进行投资。借钱炒股会让你在市场下跌时被迫做出非理性的决策(比如在底部被强制平仓),它剥夺了你最重要的优势——长期持有、等待价值回归的耐心。记住,投资是一场长跑,活下来比什么都重要。 总而言之,1929年股市大崩盘是一面镜子,它清晰地映照出当贪婪和恐惧取代理智时,市场会变得多么疯狂和危险。对于每一个希望在投资之路上行稳致远的价值投资者来说,重温这段历史,就是在为自己的投资组合构建最坚固的思想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