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AB股

AB股(Dual-Class Share Structure),又称“同股不同权”结构。这是一种将公司发行的股票分为至少两类(通常是A类和B类)的股权结构。这两类股票在分红、派息、清算等经济权利上通常是平等的,但其核心区别在于表决权。一般而言,向公众发行的A类股每股只拥有一票表决权,而由公司创始人、管理层或早期投资者持有的B类股,则每股拥有多票表决权(例如10票,甚至更多)。这种“同股不同权”的设计,使得持有少数股权的B类股股东,能够掌握公司绝大多数的投票权,从而牢牢控制公司的决策,即便他们的经济利益(持股比例)远低于50%。这套机制的核心,就是将公司的控制权现金流权(即经济收益权)进行分离。

AB股:一场关于“权力”的魔术

想象一下,你和几个朋友合伙开了一家披萨店。按照最传统的规矩,每个人出多少钱,就占多少股份,也就有多少话语权。如果你投资了30%的钱,那么在决定“明天是推出榴莲披萨还是北京烤鸭披萨”时,你就拥有30%的投票权。这听起来公平又合理,就是我们常说的“同股同权”。 现在,AB股结构登场了,它就像给创始人施加了一个“权力放大”的魔术。 假设披萨店的创始人是位天才厨师,他只出了10%的钱,但他坚信“榴莲披萨”是未来的爆款,不希望被其他只看重短期利润、想卖普通香肠披萨的股东们干扰。于是,在公司成立时,他就设计了AB股结构:

结果是什么呢?即便创始人只持有公司10%的经济股份,但他可能掌握了超过50%的投票权。这样一来,无论其他股东怎么想,关于披萨店的未来,最终还是由这位手持B类股的“超级厨师”说了算。他可以心无旁骛地去实现自己那个看似疯狂的“榴莲披萨”梦想。 这就是AB股的本质:它是一项精巧的制度设计,旨在确保创始团队或核心人物在引入外部资本、稀释股权后,依然能保持对公司的绝对控制力。

AB股的前世今生:从报业大亨到科技巨头

AB股并非新生事物,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其初衷往往是为了守护某种超越商业利益的价值。

缘起:守护家族企业的“护城河”

最早采用这种结构的公司,很多是家族企业和传媒机构。比如,福特汽车的福特家族,为了确保公司不偏离创始人的理念,长期利用这种结构保持控制权。而像《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这样的新闻媒体,则通过AB股结构来捍卫“编辑独立性”。他们担心,如果公司的控制权落入纯粹追逐利润的商人手中,新闻的客观与公正就会受到侵蚀。在这种情境下,AB股就像一条“护城河”,保护着企业的核心理念和长期战略,使其免受外部短期利益的冲击。传奇投资家沃伦·巴菲特就曾长期投资于《华盛顿邮报》,他非常欣赏其家族控制下对新闻质量的执着追求。

兴盛:硅谷“梦想家”们的“金钟罩”

时间快进到21世纪,AB股结构在科技行业迎来了第二春,成为硅谷“梦想家”们的标配。从Google(现在的Alphabet)到Meta(原Facebook),再到Snapchat,一大批改变世界的科技公司都采用了这种模式。 为什么科技创始人如此钟爱AB股?

可以说,AB股为那些拥有颠覆性想法的创始人提供了一片可以自由驰骋的试验田。

一体两面:AB股的“蜜糖”与“砒霜”

对于我们普通投资者而言,一家公司的AB股结构究竟是好事还是坏事?这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它既可能是吸引人的“蜜糖”,也可能是致命的“砒霜”。

投资者的“蜜糖”:与卓越的“船长”同行

价值投资的角度看,投资就是投人。如果你相信一家公司的创始人是百年一遇的天才,那么AB股结构恰恰确保了这位天才能够心无旁骛地施展才华,这无疑是投资者的一大福音。

当你坚信公司的“船长”是一位能带领大家发现新大陆的哥伦布时,AB股就是那张确保他能牢牢掌舵的“授权书”,你自然愿意与他同行。

投资者的“砒霜”:被架空的“股东权利”

然而,权力是一把双刃剑。当缺乏有效监督时,绝对的权力往往会导致灾难性的后果。AB股的最大风险,正在于此。

当“船长”不再是英明的哥伦布,而是一位刚愎自用的“暴君”时,AB股就成了锁住所有投资者的“镣铐”,大家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大船驶向冰山。

价值投资者的“避雷指南”

面对AB股这把复杂的双刃剑,价值投资者应该如何应对?答案不是简单地“接受”或“拒绝”,而是要进行更深层次的审视和评估。这需要我们像侦探一样,仔细考察三个关键环节。

第一步:审视“掌舵人”——他是天才还是暴君?

既然投资AB股公司本质上是投资那个拥有超级投票权的人,那么对“人”的考察就成了重中之重。正如本杰明·格雷厄姆巴菲特反复强调的,管理层的品格与能力至关重要。巴菲特曾说:“我们寻找三样东西:聪明的头脑、充沛的精力,以及正直的品格。如果缺少最后一样,前两样会毁了你。” 对于AB股公司的创始人,你需要问自己以下几个问题:

对“人”的判断是定性的,也是最难的,但这是投资AB股公司的基石。你必须极度信任这个“掌舵人”。

第二步:检查“安全阀”——日落条款与其他制衡机制

一个聪明的制度设计,不仅要考虑如何赋能,也要考虑如何纠错。优秀的AB股结构,通常会包含一些“安全阀”机制,以限制超级投票权的滥用。

一个带有“日落条款”和强大独立董事会的AB股公司,其治理风险要远低于那些毫无约束的“铁王座”。

第三步:计算“安全边ดิจ”——为权力付费,还是让权力为你打折?

价值投资的核心是“用四毛钱买一块钱的东西”,即寻找安全边际 (Margin of Safety)。在评估一家AB股公司时,你必须将治理风险作为一项成本,计入你的估值模型。 这意味着,相比一家治理结构堪称典范的“同股同权”公司,你对这家AB股公司的要求应该更高。你可能需要一个更大的折扣,才能弥补你所承担的“被架空”的风险。换句话说,你必须确信,创始人卓越才能带来的潜在超额收益,能够远远覆盖其独断专行可能造成的潜在损失。 你要问自己:我是不是在为创始人的“光环”支付过高的溢价?还是说,市场因为过度担忧其治理风险,反而给出了一个极具吸引力的折价,让我有机会以更低的价格,分享一位天才带领企业成长的果实?

结语:AB股,一把需要审慎使用的双刃剑

总而言之,AB股本身并无绝对的好坏之分。它是一种工具,一种旨在平衡资本需求与控制权稳定的公司治理工具。 在杰出、诚信的创始人手中,它能够成为创造长期价值的强大引擎,帮助伟大的公司抵御短期诱惑,实现宏伟蓝图。然而,在平庸、自私的管理者手中,它又会沦为固化权力、侵害小股东利益的壁垒,成为公司发展的巨大障碍。 作为一名理性的价值投资者,我们既不应“谈虎色变”,一概否定所有AB股公司;也不应盲目崇拜“明星创始人”,忽视其背后的治理风险。我们应该做的,是秉持审慎的态度,深入研究,仔细甄别。 记住,当你投资一家AB股公司时,你不仅是在购买这家公司的资产和未来现金流,更是在对那个手握权杖的人投下一张信任票。这张票,务必投得明明白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