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azon Web Services (AWS),是亚马逊(Amazon.com)公司旗下的云计算(Cloud Computing)业务部门。想象一下,AWS就像一个提供水电煤服务的“数字公共事业公司”。它提供了一整套服务,从最基础的基础设施即服务(IaaS),比如虚拟服务器和存储;到方便开发者快速搭建应用的平台即服务(PaaS);再到可以直接使用的软件即服务(SaaS)。在过去,任何一家想在互联网上开展业务的公司,都得自己买服务器、拉网线、建机房,就像自己家打井、建发电站一样,成本高昂又麻烦。而AWS的出现,让这些公司可以直接“拧开水龙头”——按需租用计算能力、存储空间和各种数字化服务,用了多少就付多少钱。这种模式彻底颠覆了科技行业的成本结构,催生了无数创新企业,也让AWS自身成长为亚马逊帝国皇冠上最闪亮的一颗明珠,是全球云计算市场无可争议的领导者。
AWS的诞生,堪称商业史上一段“无心插柳柳成荫”的传奇佳话。故事要从21世纪初说起,当时的亚马逊正全力以赴地扩张其电商业务,为了支撑起这个日益庞大的“网上商城”,工程师们必须构建一个极其稳定、可大规模扩展的内部IT基础设施。他们开发了一套标准化的内部服务,让不同的开发团队可以像搭乐高积木一样,快速调用计算、存储和数据库等资源。 在2003年的一次高管退修会上,亚马逊的创始人贝索斯(Jeff Bezos)和后来被誉为“AWS之父”的安迪·贾西(Andy Jassy)等人复盘时,突然灵光一闪:我们为了服务自己,已经打造出了一套世界级的、极为可靠的基础设施能力,这项能力本身,会不会也是一个可以对外销售的“产品”呢? 这个想法在当时看来颇为大胆,但他们决定赌一把。经过几年的孵化,AWS在2006年正式向公众推出了其核心产品——简单存储服务(S3)和弹性计算云(EC2)。S3就像一个你在云端的无限容量硬盘,而EC2则允许你随时随地租用一台虚拟服务器。这在当时是革命性的。一夜之间,创业者不再需要为了一个不确定的想法去花费数十万美元购买硬件,他们可以用几杯咖啡的钱,在AWS上启动自己的梦想。 从此,AWS一飞冲天,不仅牢牢占据了全球云计算市场的头把交椅,更重要的是,它从一个亚马逊的内部成本中心,华丽变身成了整个公司的利润引擎。
这是AWS最深、最宽的一道护城河。云计算是一个资本极其密集的行业,需要投入天文数字的资金在全球建立和维护数据中心。
一旦一家企业,尤其是中大型企业,将其核心业务系统、应用程序和数据都构建在AWS的平台上,想要“搬家”到另一个云服务商(如微软的Azure或谷歌的Cloud)将是一项极其艰巨的任务。
因此,客户一旦上“云”,就会被深度“锁定”,为AWS带来源源不断、极其稳定的经常性收入。
AWS的生态系统本身也具备强大的网络效应。
越多的客户使用AWS,就会吸引越多的开发者和第三方公司为其开发工具和服务;而一个更强大的生态系统,又会吸引更多的新客户。这个正反馈循环让强者恒强。
从财务角度看,AWS是整个亚马逊集团的“利润奶牛”或现金牛。翻开亚马逊的利润表,你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AWS的销售额可能只占公司总收入的15%-20%,但它却贡献了公司超过50%甚至更高比例的营业利润。 AWS业务的营业利润率通常高达25%-30%,而亚马逊核心的电商零售业务,尤其是国际部分,利润率极低,常年在盈亏平衡线挣扎。可以说,是AWS这台高利润的“印钞机”在源源不断地输血,支撑着亚马逊在电商、物流、人工智能、流媒体等领域进行大胆的、长期的投资扩张。 没有AWS,亚马逊的财务报表将是另一番景象。
既然AWS如此优秀,普通投资者该如何分一杯羹呢?这里有一份简要的“使用说明书”。
首先要明确的是,AWS并非一家独立上市公司。它仍然是亚马逊公司的一个业务部门。因此,投资者无法单独购买AWS的股票,唯一的途径是购买其母公司亚马逊(股票代码:AMZN)的股票。 这意味着,当你买入亚马逊时,你买入的是一个“大礼包”,里面不仅有闪闪发光的AWS,还捆绑了庞大的北美和国际电商业务、快速增长的广告业务、Prime会员服务、Kindle和Alexa智能设备等。你必须对这个“大礼包”里的所有东西都有所了解和判断。
“整体打包”的模式给估值带来了挑战。
要进行这样的分析,投资者必须仔细阅读亚马逊的年报和季报,其中“分部信息”(Segment Information)部分会披露AWS、北美业务和国际业务各自的收入和营业利润,这是进行分部估值的关键数据来源。对于更精细的分析,甚至可以尝试对AWS的未来现金流建立一个DCF(Discounted Cash Flow)模型。
投资启示:
风险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