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chor协议 (Anchor Protocol) 是一个曾经构建在Terra区块链上的去中心化金融(DeFi)储蓄协议。它因向其原生算法稳定币——UST的储户提供约20%的年化收益率(APY)而声名鹊起,在加密货币市场吸引了数百亿美元的资金。该协议的核心机制是通过多种方式(包括质押收益、借贷利息和巨额补贴)来创造并维持这一惊人的高利率。然而,这种高收益模式被证明是不可持续的,最终在2022年5月,随着其底层资产LUNA和UST的崩盘而彻底崩溃,导致投资者损失惨重。Anchor协议的兴衰,已成为数字资产领域一个标志性的案例,为所有投资者,特别是价值投资者,提供了关于风险、内在价值和非理性繁荣的深刻教训。
对于习惯了传统金融市场个位数年化回报率的投资者来说,Anchor协议承诺的20%稳定收益率,听起来就像是投资界的“圣杯”。它究竟是如何变出这个“魔法”的呢?表面上看,其收益来源似乎合情合理,但深入剖析后,我们会发现其根基并不稳固。
想象一下,在银行定期存款利率普遍低于2%的时代,突然有一个平台告诉你,你可以把你的“数字美元”(即稳定币)存进去,每年稳定获得近20%的利息。这就是Anchor协议对市场产生的巨大吸引力。它承诺提供一种兼具高回报和低风险(因为与美元挂钩)的投资工具,这在任何投资领域都是极其罕见的组合。这种“好到不像真的”的承诺,吸引了大量寻求稳定高收益的资金涌入,使得Anchor协议的总锁仓价值(TVL)在巅峰时期超过170亿美元,成为当时最大的DeFi协议之一。
Anchor协议官方宣称,其高收益主要来自三个方面,就像一张凳子的三条腿。但其中一条腿,却是隐藏的“假肢”。
用户可以在Anchor上抵押加密资产(如LUNA、ETH等)来借入UST。他们需要为这笔借款支付利息。这部分利息收入是协议真实、健康的现金流之一,也是传统金融中银行盈利的基本模式。然而,问题在于,愿意支付高昂利息来借款的需求,远远小于被20%收益率吸引而来的存款供给。
借款人抵押的资产大多是基于权益证明 (Proof-of-Stake) (PoS) 机制的加密货币,如LUNA。这些资产本身可以通过“质押”操作来获得网络奖励(Staking Rewards)。Anchor协议会将这些抵押品进行质押,并将获得的收益注入协议的金库,用以支付给储户。这也是一部分真实、合法的收益来源。
这是Anchor协议维持20%收益率的“秘密武器”。当上述两条腿产生的真实收益不足以支付承诺给所有储户的20%利息时,协议就会动用一个名为“收益储备金”的金库来进行补贴,填补差额。这个储备金的初始资金主要来源于项目方Terraform Labs及其关联方。 本质上,Anchor协议就像一家由风险资本支持的商店,用1美元的价格收购商品,然后以80美分的价格卖给顾客。 只要风险资本的钱还没烧完,这家商店就能持续运营,顾客们也会觉得占了大便宜。但这种模式显然无法长久,一旦外部资金停止注入,整个体系就会立即崩溃。Anchor协议的20%收益率,很大程度上就是由这种不可持续的补贴所支撑的。
要理解Anchor协议为何会灰飞烟灭,就必须先理解支撑它的基石——算法稳定币UST。与由真实美元储备支持的稳定币(如USDC)不同,UST的价值稳定完全依赖于一个精巧但脆弱的算法和市场信心。
稳定币是加密世界与现实世界金融的桥梁,其价值通常锚定美元等法币。根据其背后的支撑资产,主要可分为三类:
UST的模式最为激进,也最为脆弱,因为它不依赖任何外部真实资产,其价值完全内生于Terra生态系统之中。
UST与LUNA之间存在一个巧妙的兑换机制,这是维持UST价格稳定的核心,但也是其崩溃的根源。
任何人都可以销毁价值1美元的LUNA,并铸造出1枚UST。例如,如果LUNA价格为100美元,你可以销毁0.01个LUNA,得到1个UST。如果当时市场上UST的价格是1.01美元,套利者就会这样做,然后在市场上卖掉UST获利。这个过程增加了UST的供应量,从而将其价格压回1美元。
任何人都可以销毁1枚UST,并获得价值1美元的LUNA。例如,如果市场上UST的价格跌至0.99美元,套利者会用0.99美元买入1个UST,然后将其销毁以换取价值1美元的LUNA,从而赚取差价。这个过程减少了UST的供应量,理论上能将其价格拉回1美元。 这个机制在正常运转时看似完美,但它有一个致命的假设:市场必须永远对LUNA的价值抱有信心。 当恐慌来临,大量用户开始抛售UST,导致其价格脱锚(跌破1美元)。此时,套利者会疯狂买入打折的UST,去兑换成LUNA并抛售。这会导致LUNA的供应量急剧增加,价格暴跌。LUNA价格的暴跌又会进一步动摇市场对“用UST能换回足额LUNA”的信心,从而加剧UST的抛售。 UST下跌 → LUNA增发 → LUNA暴跌 → 对LUNA信心崩溃 → 更多人抛售UST。 这就是著名的“死亡螺旋”。一旦启动,整个系统就会陷入正反馈循环,最终LUNA的价值趋近于零,UST则彻底失去了价值支撑,完全脱锚。而Anchor协议作为UST最大的应用场景,自然也随之土崩瓦解。
价值投资的核心是风险管理。巴菲特的名言是:“第一条规则是永远不要亏钱,第二条规则是永远不要忘记第一条规则。”Anchor协议提供的20%“无风险”收益率,本身就是最大的风险信号。在金融世界里,收益和风险永远是相伴而生的。任何承诺高回报却淡化风险的投资机会,都值得最高度的警惕。一个理性的投资者应当问的第一个问题不是“我能赚多少?”,而是“我可能会亏多少?以及为什么这个机会存在?”
彼得·林奇曾说:“投资于你所了解的东西。”对于绝大多数投资者而言,Anchor协议、算法稳定币、LUNA与UST之间的死亡螺旋机制,都远远超出了他们的能力圈 (Circle of Competence)。他们只看到了20%的诱人收益,却没有(或者无法)理解支撑这个收益的底层资产的内在价值是什么。 UST的价值并非来自有形的资产或可预测的现金流,而是来自一个复杂的、未经大规模压力测试的算法和脆弱的市场信心。这与价值投资者所追求的、基于企业盈利能力、资产负债表和未来现金流折现的内在价值评估,有着天壤之别。当你不理解一项资产的价值来源时,你就无法判断其价格是高估还是低估,你所做的就不是投资,而是投机。
巴菲特喜欢投资那些拥有宽阔且持久“护城河 (Moat)”的企业,这些护城河可以是品牌、专利、网络效应或成本优势,它们能保护企业免受竞争,并产生持续的超额利润。 Anchor协议的“护城河”是什么?是那20%的收益率。但这并非真正的护城河,而是一个靠不断烧钱补贴维持的“人造喷泉”。一旦资金耗尽,喷泉就会停止。它的商业模式缺乏自我造血能力,完全依赖外部输血。一个依靠补贴来吸引用户的商业模式,是价值投资的天敌,因为它不具备任何可持续性。
格雷厄姆在其经典著作《聪明的投资者》中提出了“市场先生 (Mr. Market)”的寓言。市场先生情绪多变,时而极度乐观(狂热),时而极度悲观(恐慌)。Anchor协议的崛起,正是在市场先生狂热情绪和普遍的FOMO (Fear of Missing Out) 心态推动下的结果。无数投资者被高收益和暴涨的LUNA价格所吸引,蜂拥而入。 而当UST脱锚时,市场先生又瞬间转为极度恐慌,引发了踩踏式的“银行挤兑”。价值投资者的核心素养之一,就是利用市场先生的非理性,而不是被他牵着鼻子走。在众人贪婪时恐惧,在众人恐惧时贪婪。Anchor的案例告诉我们,追随狂热的最终结果,往往是在恐慌中被踩踏。
虽然从严格定义上讲,Anchor协议可能并非一个主观恶意的庞氏骗局,因为它没有将后入场者的资金直接支付给先入场者。但其运作模式的客观效果却与庞氏骗局高度相似:依赖于持续的新资金流入来维持一个不可持续的高回报承诺,一旦资金流入放缓或逆转,整个系统便会崩溃。 Anchor协议的悲剧,为所有身处数字时代的投资者敲响了警钟。它提醒我们,无论技术如何迭代,金融工具如何创新,投资的底层逻辑和人性从未改变。对高回报的贪婪、对复杂性的忽视以及从众的心理,是摧毁财富的永恒陷阱。作为一名价值投资者,我们应当从Anchor的废墟中汲取教训,永远将理解商业本质、评估内在价值、坚守能力圈和保持理性作为我们投资决策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