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st

UST

UST (TerraUSD) 是一种声名狼藉的算法稳定币。它的诞生初衷是成为加密货币世界里的“美元”,价格与美元1:1锚定,为波涛汹涌的数字资产市场提供一个稳定的避风港。与传统稳定币不同,UST背后没有真实的美元储备作为抵押,而是依赖其姊妹代币LUNA,通过一套复杂的算法机制来维持其价格稳定。这套机制被其创造者吹捧为金融的未来,但最终却被证明是一个脆弱的空中楼阁,其在2022年5月的史诗级崩盘,不仅让数百亿美元的市值在几天内蒸发,也为所有投资者,尤其是价值投资者,上了一堂关于风险、价值和人性的深刻一课。

在深入UST的悲剧之前,我们有必要先理解它所在的舞台——稳定币的世界。

如果您关注过比特币 (Bitcoin) 或以太坊 (Ethereum) 的价格走势图,您会发现那简直比最刺激的过山车还要惊心动魄。价格一天之内上涨或下跌10%以上是家常便饭。这种剧烈的波动性使得这些主流加密货币很难成为日常交易的媒介——没人希望今天价值100元的披萨,明天就变成了120元。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稳定币应运而生。它的核心使命就是“稳定”,成为连接传统金融世界与加密世界的一座桥梁。绝大多数稳定币都选择与美元挂钩,力求实现1稳定币 = 1美元。根据其背后的支撑机制,稳定币主要可以分为三类:

  • 法币抵押型稳定币: 这是最简单、最主流的形式。比如USDT (Tether) 和USDC (USD Coin),它们背后的发行公司宣称,每发行1个稳定币,就会在银行账户里存入1美元或等值的现金等价物作为储备。这种模式简单直接,就像古代用黄金储备来发行纸币一样,透明度和安全性相对较高。
  • 加密货币抵押型稳定币: 这类稳定币使用其他加密货币(如以太坊)作为抵押品。例如DAI,为了应对抵押品本身的价格波动,它通常要求超额抵押。也就是说,您可能需要抵押价值200美元的以太坊,才能铸造出100美元的DAI。这就像去当铺当东西,当铺给你的钱总是远低于物品的实际价值,以防物品贬值。
  • 算法稳定币: 这就是UST所属的类别,也是最具争议和风险的一类。它不依赖任何现实世界或加密世界的资产作为直接抵押,而是试图通过一套算法和市场激励机制,来自动调节供需,从而维持价格的稳定。这听起来非常具有未来感,但也正是这种“无中生有”的设计,为其后来的崩塌埋下了伏笔。

UST的稳定机制,是与一个名为LUNA的代币紧密捆绑的,二者由韩国开发者Do Kwon及其公司Terraform Labs共同创建。我们可以用一个跷跷板来形象地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 跷跷板的两端: 一端是UST,另一端是LUNA。
  • 跷跷板的支点: 是Terra区块链协议,它扮演着“智能央行”的角色。

这个“央行”定下了一个雷打不动的规则:无论市场行情如何,你永远可以用1个UST兑换价值1美元的LUNA,也可以用价值1美元的LUNA兑换1个UST。 这套机制是如何运作的呢?

  1. 当UST价格低于1美元时(比如$0.99):

市场上出现了套利机会。聪明的交易者(我们称之为“套利者”)会立刻行动。他会花$0.99从市场上买入1个UST,然后立即通过Terra协议,将这个UST“销毁”,并“铸造”出价值$1.00的LUNA。一来一回,他凭空赚了$0.01的差价。当大量的套利者都这样做时,市场上对UST的买盘需求增加,就会将其价格推回到$1.00。

  1. 当UST价格高于1美元时(比如$1.01):

反向的套利机会出现了。套利者会买入价值$1.00的LUNA,通过协议将其销毁,铸造出1个UST,然后立刻在市场上以$1.01的价格卖掉,轻松获利$0.01。这个过程会增加UST的供应量,从而将其价格压回到$1.00。 理论上,这个设计堪称完美。它利用市场自身的力量,像一只“看不见的手”,自动修复价格的偏离。然而,这个精巧设计的背后,隐藏着一个致命的假设:人们必须永远相信LUNA是有价值的,并且其市值要足够大,能够承载UST的体量。 如果LUNA的价值本身归零了呢?那这个跷跷板也就彻底散架了。

在2022年初,Terra生态系统一片繁荣,UST的市值一度超过180亿美元,LUNA的价格也屡创新高。是什么支撑了这场狂欢?答案是一个名为Anchor的协议,它既是UST崛起的助推器,也是其毁灭的催化剂。

Anchor协议 (Anchor Protocol) 是建立在Terra区块链上的一个借贷平台。它向所有存入UST的用户,提供了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福利:接近20%的年化收益率(APY)。 在当时全球普遍低利率甚至负利率的环境下,一个号称与美元挂钩的“稳定”资产,却能提供如此之高的“无风险”回报,这简直就像天上掉馅饼。正如投资大师查理·芒格 (Charlie Munger) 所说:“给我看激励,我就能告诉你结果。”这个巨大的激励,吸引了全球成千上万的投资者,他们疯狂地将手中的其他资产兑换成UST,只为存入Anchor协议中食利。 这造成了两个直接后果:

  1. UST需求的爆炸式增长: 为了赚取20%的利息,人们必须先拥有UST。这使得UST的发行量在短时间内急剧膨胀。
  2. 系统风险的巨大累积: 绝大多数UST并非用于真实的经济活动,而是静静地躺在Anchor协议里“吃空饷”。整个系统的繁荣,都维系在这个不可持续的高利率之上。任何一位理性的价值投资者都应该对此抱有警惕:这笔高昂的利息从何而来?答案是项目方持续的补贴——这本质上是一场不可持续的营销活动。

2022年5月,那块多米诺骨牌终于倒下了。 风暴始于几个神秘的巨鲸账户在去中心化交易所Curve Finance上大量抛售UST,导致UST的价格首次明显地跌破了1美元,降至约0.98美元。这在平常或许只是一个小波动,但在当时极度脆弱和杠杆化的市场情绪下,它成了点燃火药桶的引线。 恐慌开始蔓延。 人们(尤其是那些在Anchor里存了大量UST的用户)开始担心UST会与美元脱钩,自己的资产会严重缩水。于是,一场踩踏式的挤兑开始了。用户们疯狂地从Anchor协议中撤出UST,并涌向市场将其兑换成真正的美元或其他稳定的资产。 此时,UST的跷跷板机制被迫启动。为了应对海啸般的UST卖压,协议开始疯狂地铸造新的LUNA代币。

  1. 第一天: 卖出10亿UST,协议需要增发价值10亿美元的LUNA。LUNA价格下跌。
  2. 第二天: 恐慌加剧,又卖出30亿UST。由于LUNA价格已经下跌,协议需要增发比昨天多得多的LUNA(比如价值30亿美元但数量可能是昨天的两倍)来吸收UST。LUNA价格暴跌。
  3. 第三天: LUNA的暴跌进一步摧毁了人们对整个Terra生态的信心,这反过来又促使更多人抛售UST,形成恶性循环。

这就是金融史上著名的死亡螺旋 (Death Spiral)”。 UST的卖压导致LUNA被海量增发,LUNA的增发导致其价格崩溃,而LUNA价格的崩溃又意味着它再也无法为UST提供任何有效的价值支撑,最终使得UST的价格也彻底崩盘,一度跌至不足1美分。LUNA的价格则从高点的一百多美元,跌到了小数点后好几位,几乎归零。

UST的故事不仅仅是加密货币领域的一场灾难,它更像一面镜子,映照出许多超越技术和市场的、永恒的投资教训。对于信奉价值投资的我们来说,这些启示尤为珍贵。

Anchor协议的20%年化收益率,是典型的“免费午餐”诱饵。在投资世界里,收益与风险永远是成正比的。任何承诺提供远超市场平均水平且看似“无风险”回报的投资机会,背后几乎都隐藏着未被揭示的巨大风险。这与本杰明·格雷厄姆 (Benjamin Graham) 提出的核心概念——安全边际 (Margin of Safety)——背道而驰。一个好的投资,是你支付的价格要远低于其内在价值,从而为未知的风险提供缓冲。而UST/Anchor的组合,不仅没有安全边际,其本身就是风险的集合体。

UST的价格被设计为1美元,但它的内在价值是什么?价值投资者在投资前必须回答这个问题。UST背后没有现金、没有黄金、没有产生现金流的业务。它唯一的支撑是LUNA,而LUNA的价值又来自于人们对UST未来增长的预期。这是一种纯粹基于信念和自我循环论证的空中楼阁。当信念崩塌时,其内在价值也就瞬间归零。这与投资一家优秀的公司形成了鲜明对比,后者的股票代表了对公司未来盈利和资产的真实所有权。

UST的拥护者们曾声称,算法稳定币是金融的革命,它将用代码和数学取代传统金融体系的低效。这种“这次不一样”的论调,在人类金融史上每一次泡沫和危机中都反复出现。正如投资大师约翰·邓普顿 (Sir John Templeton) 所警示的,这句话是投资中最昂贵的四个字。UST的崩盘再次证明,无论技术多么新颖,包装多么复杂,一些基本的金融规律和人性弱点是不会改变的。复杂性本身常常被用来掩盖内在的脆弱,这与上世纪末导致诺贝尔奖得主都深陷其中的长期资本管理公司 (Long-Term Capital Management) 的崩溃如出一辙。

沃伦·巴菲特 (Warren Buffett) 强调,投资者必须坚守在自己的能力圈之内,只投资自己能深刻理解的东西。UST的算法机制非常复杂,绝大多数购买它的人,并非真正理解其风险,他们只是被20%的收益率所吸引。当你不理解一项投资的潜在风险在哪里时,你就无法评估它,更无法管理它。UST的崩盘教育我们,面对那些我们无法向一个聪明外行解释清楚的投资品时,最好的选择就是远离它。因为你不知道的,恰恰最有可能伤害你。 总而言之,UST的兴衰是一部浓缩的金融悲喜剧。它以创新的名义,上演了一场关乎贪婪、恐惧和轻信的经典剧目。对于价值投资者而言,它的残骸不仅是一处警示路标,更是一座宝贵的学习矿藏,提醒着我们在喧嚣的市场中,永远要回归常识,坚守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