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M,即替代性业绩衡量指标 (Alternative Performance Measures),又常被称为“非公认会计原则财务指标 (Non-GAAP Financial Measures)”。它们是上市公司在公布官方“标准”财务报表之外,自行“调制”出来的一系列财务数据。想象一下,官方财报(遵循国际财务报告准则 (IFRS)或公认会计原则 (GAAP))是一位素颜出镜的演员,展现的是最真实但可能不那么光鲜的一面;而APM则像是经过了精心修图和美颜滤镜的照片,旨在向投资者展示公司“核心”、“持续”或“调整后”的业绩。常见的APM包括“调整后净利润”、“调整后每股收益(Adjusted EPS)”、大名鼎鼎的“EBITDA(息税折旧摊销前利润)”以及被许多科技公司奉为圭臬的“自由现金流 (FCF)”。这些指标并非法定披露要求,但公司管理层乐于使用它们,声称这能更好地反映企业的真实经营状况。
如果说标准会计准则是一把严格的尺子,衡量着所有公司的财务健康状况,那么APM就是每家公司为自己量身定做的“美颜滤'镜”。它们的存在,源于标准会计准则的某些“不近人情”之处,但同时也为管理层操纵投资者认知打开了一扇方便之门。
公司管理层热衷于展示APM,通常会给出两个听起来非常合理的理由:
然而,正如美颜相机可以磨皮祛痘,也可以把凤姐P成范冰冰一样,APM在“优化”业绩的同时,也隐藏着巨大的风险和陷阱。价值投资者必须对此保持高度警惕。
面对公司精心准备的APM“盛宴”,聪明的投资者不应全盘接受,也不必全盘否定。正确的做法是像一名侦探,利用APM提供的线索,反向审视,深挖真相。
任何APM都必须有一个“卸妆”的过程,这个过程体现在财报里一张至关重要的表格——“非公认会计原则财务指标调节表 (Reconciliation Table)”。 这张表会清晰地展示,公司是如何从一个标准的会计数字(如GAAP净利润)一步步加加减减,最终得到那个光鲜的APM数字(如调整后净利润)的。这是你分析APM的起点,也是最重要的阵地。永远不要只看APM的最终结果,一定要仔细研究调节表里的每一个调整项目。 你的第一步,永远是先仔细阅读income statement(利润表)、balance sheet(资产负债表)和cash flow statement(现金流量表)这三大主表,建立对公司“素颜”的基本认知,再去看它化了什么妆。
拿到调节表后,你需要对每一个“加回”或“减去”的项目进行灵魂拷问。以下是一些常见调整项的“审讯”技巧:
孤立地看一家公司的APM是不够的,你还需要把它放在时间和空间中去考察。
总而言之,APM(替代性业绩衡量指标)是一个典型的双刃剑。它在特定情况下,确实能帮助我们剥离噪音,更清晰地看到企业的核心运营图景。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不同于刻板会计准则的、更接近管理层视角的观察窗口。 但是,投资者必须牢记,APM是由有强烈动机将公司最好一面展现出来的管理层编制的。它不是客观真理,而是一份经过修饰的“自白书”。作为一名价值投资者,我们的职责不是被动地接受这份自白,而是要像一位严谨的法官,仔细审查每一份证据(调节表),交叉比对证词(横纵对比),最终形成自己对公司价值的独立判断。 正如价值投资的鼻祖Benjamin Graham所告诫的,投资成功的秘诀在于构建足够的“Margin of Safety(安全边际)”。而之所以需要安全边际,正是因为我们要为财报中可能存在的“水分”和管理层过于乐观的预期(这些预期常常通过APM来表达)预留出缓冲空间。因此,请将APM视为一个有用的分析工具,但绝不是一本可以盲从的圣经。用批判性的眼光去审视它,你才能在投资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更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