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M(Acorn RISC Machine,后更名为 Advanced RISC Machine)是一家在半导体世界里“神”一样的存在。它既不生产也不销售任何实体芯片,却几乎存在于你身边每一台智能设备的心脏之中。简单来说,ARM是一家IP (Intellectual Property)(知识产权)公司,它创造并授权处理器设计的“蓝图”或“配方”。全世界的科技巨头,从Apple到Qualcomm,都需要向它购买授权,才能设计和制造自己品牌的芯片。ARM就像是芯片界的“武林盟主”,它制定了大部分移动设备赖以生存的内功心法,自己却从不亲自下场比武,而是通过向各路英雄豪杰传授心法来收取“学费”和“提成”。
想象一下餐饮界,有像Intel那样自己种菜、自己研发菜谱、还自己开餐厅(从设计到制造一手包办)的“全能巨头”,也有像ARM这样的“米其林指南制定者”。ARM的角色,就是潜心研究世界上最高效、最美味的菜谱(也就是芯片架构),然后将这些菜谱授权给各大“名厨”(如苹果、三星、高通、Nvidia等)。 这些名厨拿到ARM的基础菜谱后,并不会原样照搬。他们会根据自己的品牌定位和客户口味,加入独门秘方进行改良和创新。
在这个模式下,ARM专注于最核心、最困难的芯片设计 (Chip Design)环节,而将资本投入巨大的芯片制造 (Chip Manufacturing)环节交给了像台积电 (TSMC)这样的专业代工厂。ARM自己则“坐享其成”,通过两种方式收费:
这种“卖菜谱”的商业模式,轻资产、高利润,且极具扩展性,是其成功的基石。
ARM能成为今天的霸主,离不开三大法宝。
ARM架构的核心设计哲学基于RISC (Reduced Instruction Set Computer)(精简指令集计算机),与Intel主导的CISC (Complex Instruction Set Computer)(复杂指令集计算机)形成了鲜明对比。我们不必深究其技术细节,只需要记住一个关键结果:ARM架构天生就比CISC更省电。 在个人电脑时代,性能为王,功耗问题可以用更大的风扇和电源来解决。但当世界进入智能手机时代,一块小小的电池需要支撑一整天的使用,低功耗就成了决定生死的关键。ARM的省电特性完美契合了移动设备的需求,使其迅速占领了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市场,成为移动时代的绝对王者。可以说,没有ARM,就没有我们今天丰富多彩的移动互联网生活。
当几乎所有手机厂商都采用ARM架构后,一个强大无比的生态系统便形成了。开发者们为ARM平台编写了海量的应用程序和软件,硬件制造商也围绕ARM设计了各种外围组件。这就形成了一个强大的网络效应 (Network Effect)。 对于任何一家公司来说,想要另起炉灶开发一套新的架构,不仅技术难度极高,更意味着要从零开始建设生态,说服整个产业链的伙伴放弃成熟的ARM生态转投自己,这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这种生态壁垒,构成了ARM最深的护城河 (Moat)之一。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ARM都像科技界的“瑞士”一样,保持着中立。它不与客户竞争,而是公平地向所有公司授权技术,无论是Samsung还是苹果,高通还是联发科,大家都能在ARM这里拿到最新的“武功秘籍”。这种中立性让所有客户都能放心地依赖它,而不必担心ARM会偏袒某个竞争对手。 2020年,Nvidia曾试图收购ARM,但遭到了全球监管机构和几乎所有ARM大客户的强烈反对。大家担心的正是Nvidia会破坏ARM的中立性,从而损害整个行业的创新。这起失败的收购案,恰恰反证了ARM的“中立”身份对于整个科技行业是何等重要。
对于信奉价值投资 (Value Investing)理念的投资者来说,ARM几乎是一个教科书级别的研究案例。
传奇投资家Warren Buffett(沃伦·巴菲特)最看重的就是企业是否有宽阔且持久的“护城河”。ARM的护城河由两部分构成,既深且宽。
ARM的商业模式,堪称投资界最受欢迎的“收租”模式。它就像一个地主,在全球最繁华的“科技商业街”上拥有了土地(芯片架构)的永久产权。
虽然ARM已是移动领域的霸主,但它的故事远未结束。它的下一个目标,是星辰大海。
即便是ARM这样优秀的公司,投资它也并非毫无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