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Bobby Murphy

鲍比·墨菲 (Bobby Murphy),全名罗伯特·科尼利厄斯·墨菲 (Robert Cornelius Murphy),是全球知名社交媒体公司Snap Inc.的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技术官(CTO)。他与Evan Spiegel一同缔造了现象级应用Snapchat,并因此跻身全球最年轻的亿万富翁行列。与高调的合作伙伴斯皮格尔不同,墨菲以其极其低调、甚至神秘的行事风格而闻名,被媒体戏称为“Snapchat的幽灵”。对于价值投资者而言,鲍比·墨菲本人并非一位传统的投资导师,但他作为一家颠覆性科技公司的技术核心与巨额财富的持有者,其创业历程和其公司的发展轨迹,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绝佳的现代商业案例,用以剖析科技企业的护城河、成长性估值的陷阱,以及创始人持股与普通投资者决策之间的巨大差异。

“沉默的缔造者”:鲍比·墨菲其人

鲍比·墨菲的故事,是典型的硅谷创业传奇,但主角却选择了一条远离聚光灯的道路。他的经历,恰恰印证了价值投资中对企业内在价值的探寻,往往需要拨开表面的喧嚣,关注那些真正构建和维护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人和事。

斯坦福的相遇与“兄弟会”的火花

墨菲的创业故事始于世界顶尖学府Stanford University。在这里,他遇到了改变自己一生的伙伴——伊万·斯皮格尔。两人都属于Kappa Sigma兄弟会,正是这种紧密的社交关系,为他们日后的合作奠定了基础。斯皮格尔是那个充满奇思妙想、洞察人性的产品“点子大王”,而墨菲则是那个能将天马行空的想法转化为一行行代码、一个个可用功能的技术天才。 他们的第一次合作并非一帆风顺,一个名为Future Freshman的网站项目以失败告终。但这次失败并未击垮他们,反而加深了彼此的信任。这对于价值投资者是一个重要的启示:评估一家公司,尤其是初创公司时,创始人团队的默契度、互补性以及从失败中学习的能力,是极其重要的无形资产。 一个和谐且坚韧的领导层,远比一个闪亮的商业创意更有可能带领公司穿越惊涛骇浪。

Snapchat背后的技术基石

2011年,一个“阅后即焚”照片分享应用的构想诞生了。最初它叫Picaboo,也就是Snapchat的前身。当斯皮格尔兴奋地提出这个想法时,是墨菲,在那个夏天几乎不眠不休,仅用一个月时间就写出了最初版本的应用程序。他不仅是联合创始人,更是产品的“第一创造者”。Snapchat之所以能从一个简单的应用迅速成长为估值数百亿美元的上市公司,墨菲构建的稳定、高效且富有乐趣的技术底层架构功不可没。 他作为CTO,长期隐于幕后,专注于产品研发和技术团队的管理。这种“沉浸式”的工作风格,与传奇投资家Peter Lynch所推崇的那些“痴迷于自己业务”的管理者不谋而合。他们不热衷于在财经媒体上夸夸其谈,而是将全部精力投入到打磨产品、优化运营中。对投资者来说,一个拥有技术灵魂人物且该人物能保持专注和稳定的公司,其长期竞争力往往更值得信赖。

Snap公司:一份价值投资者的“解剖报告”

鲍比·墨菲的财富与Snap公司的命运深度绑定。因此,要理解他的故事带给投资者的启示,就必须像法医一样,冷静、客观地解剖Snap这家公司。它在许多方面都像是传统价值投资理念的“反义词”,但也正因如此,它才提供了审视现代投资范式变迁的绝佳视角。

“阅后即焚”的护城河?

价值投资的核心是寻找拥有宽阔且持久“护城河”的伟大企业。Snapchat初期的护城河,正是其首创的“阅后即焚”功能。这种模式精准地抓住了年轻用户希望在社交媒体上进行无压力、私密分享的心理,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社区文化和强大的网络效应。在早期,这道护城河看似坚不可摧。 然而,灾难很快降临。2016年,社交巨头Meta Platforms(当时的Facebook)旗下的Instagram公然“致敬”,推出了几乎一模一样的“Stories”(快拍)功能。凭借其更庞大的用户基础,Instagram Stories迅速普及,直接侵蚀了Snapchat的增长空间。 这是一个教科书级别的案例,告诉我们:

盈利之路的漫长求索

对于遵循Benjamin Graham教诲的经典价值投资者来说,持续的盈利能力和健康的财务报表是投资的基石。而Snap公司在上市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烧钱”的代名词。尽管收入飞速增长,但其巨大的研发费用销售及市场推广费用使得公司常年处于亏损状态。 这反映了现代科技公司的典型成长路径:“增长优先于利润”。它们不惜一切代价获取用户、占领市场,希望在未来某个时间点通过规模效应实现盈利。这种模式给估值带来了巨大挑战:

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投资一家长期不盈利的公司,无异于在浓雾中驾驶。你可能听到了引擎的轰鸣声(收入增长),但完全看不清前方的道路(盈利前景)。这更像是风险投资,而非稳健的价值投资。

“薛定谔”的估值

由于其商业模式的特殊性和盈利前景的不确定性,Snap的股价表现极其不稳定,如同坐上了过山车。它的市值可以在一年内翻几倍,也可以在几个月内被腰斩。这种剧烈波动,本身就是对安全边际原则的巨大挑战。 当一家公司的估值主要建立在对未来的“故事”和“预期”之上,而非坚实的当下业绩时,它的价值就变得像“薛定谔的猫”——在“打开盒子”(即未来业绩兑现)之前,你永远不知道它是“死”是“活”。投资者情绪、宏观环境、竞争格局的任何风吹草动,都可能导致其估值体系的瞬间崩塌。

从鲍比·墨菲的故事中我们能学到什么?

尽管鲍比·墨菲和他的公司充满了让传统价值投资者不安的元素,但他的经历依然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投资世界里一些永恒的智慧和崭新的课题。

启示一:集中持股的力量与风险

墨菲的巨额财富几乎完全来自于他持有的Snap公司股票。这完美诠释了集中投资可能带来的惊人回报。当你有幸成为一家伟大公司的早期创始成员,并长期持有其股份,你的人生财富可能会实现指数级跃升。 然而,对于我们普通投资者来说,这更应该是一个警示而非榜样。

因此,对于绝大多数人,分散化投资永远是保护自己财富的最佳策略。 不要因为看到创始人的巨额持股就盲目跟从,你们玩的根本不是同一个游戏。

启示二:理解股票背后的“产品力”

墨菲的成功根植于他创造了一个深受数亿用户喜爱的产品。这回归到了一个非常质朴的价值投资原则:投资你真正理解的生意。 在你决定投资一家公司之前,不妨问自己几个问题:

彼得·林奇的“从业余优势出发”的投资法至今有效。如果你是Snapchat的忠实用户,你可能会比华尔街的分析师更早地洞察到其用户粘性的变化、新功能的受欢迎程度或是竞争对手的威胁。对产品力的直观感受和深入理解,是进行定性分析的重要一环,有时甚至比财务报表更能揭示公司的未来。

启示三:重新审视科技时代的“护城河”

Snap的故事迫使我们重新思考,在日新月异的科技领域,什么才是真正可靠的护城河。

作为投资者,我们需要不断学习,更新自己的认知框架,去辨别那些在数字时代真正行之有效的商业壁垒。

结语:一位非典型“价值投资”案例

鲍比·墨菲,这位沉默的亿万富翁,从未标榜自己是价值投资者。然而,他的创业历程和Snap公司的跌宕起伏,却为价值投资这本古老的辞典增添了充满时代感的全新注解。 他的故事告诉我们,在喧嚣的科技浪潮中,专注、匠心和对产品的极致追求依然是创造价值的根本。同时,它也以一种残酷的方式警示我们,商业世界的竞争是何等激烈,护城河是何等需要警惕,而估值的泡沫又是何等脆弱。 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我们无法成为鲍比·墨菲,通过创立一家公司实现财富神话。但我们可以从他的故事中汲取养分:坚持分散投资的原则,努力去理解你所投资的公司,用审慎和怀疑的眼光去评估其竞争优势,并永远对市场价格保持敬畏,坚守安全边际。 这,或许就是这位“Snapchat幽灵”带给我们的、最有价值的投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