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Cerner

Cerner Corporation,中文常译为“塞纳公司”,是一家在全球医疗保健信息技术(Health Information Technology, HIT)领域举足轻重的美国公司。它的核心业务,好比是为现代化医院搭建一套精密的“数字化神经中枢系统”。这套系统的主要产品是电子健康记录 (EHR) 平台,它将以往分散在无数纸质病历、胶片和独立科室电脑里的患者信息,整合到一个统一、互联的数字化网络中。从医生开具处方、护士记录生命体征,到实验室发送报告、药房配药,再到医院进行财务结算和运营管理,所有环节都可以在这个系统上有序进行。Cerner的存在,旨在解决医疗领域长期存在的信息孤岛问题,提高诊疗效率、减少医疗差错,并最终改善患者的治疗效果。

故事的开端:从“人”到“纸”再到“数据”

每个伟大的公司都始于一个试图解决的巨大痛点,Cerner也不例外。它的故事要从上世纪70年代末讲起,主角是三位来自全球知名会计师事务所Arthur Andersen的同事:尼尔·帕特森(Neal Patterson)、保罗·戈鲁普(Paul Gorup)和克里夫·伊利格(Cliff Illig)。 在他们作为顾问的工作中,他们敏锐地观察到当时医疗体系的一个巨大“bug”:信息流转的极度低效。想象一下那个年代的医院,患者的病历是厚厚的一叠纸,在不同科室之间靠人力传递。X光片是巨大的胶片,得专门找地方存放和翻阅。医生的手写处方常常字迹潦草,容易引发配药错误。整个医院的信息系统就像一个没有统一索引的巨大图书馆,找一份关键资料需要耗费大量时间,还时常出错。 这三位创始人预见到,计算机技术的浪潮必将彻底改变这一切。他们相信,医疗的核心不应仅仅是“治病救人”,更应该是高效、精准的“信息管理”。于是,在1979年,他们毅然辞职,创办了PGI & Associates,也就是Cerner的前身。他们的初心很简单:用代码和软件,将医院从“纸张时代”带入“数据时代”,让信息像血液一样在医疗体系中顺畅流动。这个梦想在当时看来颇具野心,但却精准地切中了医疗行业未来几十年发展的核心命题。

护城河探秘:Cerner如何锁定客户?

对于价值投资者而言,一家公司的历史固然有趣,但更关键的是其是否拥有宽阔且持久的经济护城河 (Economic Moat)。护城河保护着企业免受竞争对手的侵袭,确保其能长期获得可观的利润。Cerner的护城河坚固得令人印象深刻,主要由两大基石构成。

转换成本:一旦上船,再想下船难于登天

这是Cerner最核心、最强大的护城河。所谓转换成本 (Switching Costs),指的是当一个客户从A公司的产品或服务转向B公司时,所需要付出的额外成本,包括金钱、时间、精力、风险等。Cerner的客户——也就是各大医院——面临的转换成本是天文数字。

正是因为这种“一旦用了就别想轻易离开”的特性,Cerner的业务具有极强的粘性。只要产品和服务不出大的纰漏,医院客户就会年复一年地支付维护费和升级费,为公司带来稳定、可预测的现金流。这对于偏爱确定性的价值投资者来说,无疑是天籁之音。

网络效应:用的人越多,系统越“聪明”?

网络效应 (Network Effects)指的是一个产品或服务的价值,随着用户数量的增加而增加。虽然Cerner的网络效应不如社交平台那样直观,但它同样存在且意义重大。

竞争格局:双寡头时代的“二人转”

在强者恒强的软件行业,市场最终往往会演变成少数巨头的游戏。美国的EHR市场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例子,Cerner和它最主要的竞争对手Epic Systems,共同占据了绝大部分的市场份额,形成了一个稳固的双寡头格局。

Cerner与Epic的竞争,就像一场旷日持久的“二人转”。它们在产品、服务、价格上相互博弈,但由于前面提到的高转换成本,它们很少从对方手中抢走存量客户,竞争主要发生在新客户的争夺上。这种双寡头格局,使得市场竞争既激烈又有序,避免了毁灭性的价格战,两家公司都能享受到行业增长带来的丰厚利润。

价值投资者的启示:从Cerner的剧本里读懂什么?

Cerner从诞生到成长,再到最终被科技巨头Oracle收购,其完整的生命周期为我们普通投资者提供了一本生动的教科书。

启示一:寻找拥有“高转换成本”的“瘾”品业务

查理·芒格 (Charlie Munger) 曾说,最好的生意,是那种客户一旦进入就很难离开的生意。Cerner的业务就是这种模式的典范。它的产品对于医院来说,是“戒不掉的瘾”。 作为投资者,我们应该积极寻找类似特征的公司。它们提供的产品或服务往往是客户业务流程中的“关键任务”(mission-critical),更换成本极高。例如,为建筑师和工程师提供设计软件的Autodesk;为企业提供核心操作系统和办公软件的Microsoft;为企业管理财务和人力的ERP软件公司。这些公司一旦在行业内确立了领导地位,就能在很长的时间里享受“躺着赚钱”的快乐。

启示二:警惕“成长的烦恼”与技术变革的风险

拥有护城河并不意味着可以一劳永逸。Cerner的发展也并非一帆风顺。

启示三:终局与估值:当巨头来敲门

2022年6月,科技巨头Oracle宣布以高达283亿美元的现金,完成了对Cerner的收购。这是Oracle有史以来最大的一笔交易。为什么?因为Oracle看到了一个巨大的机会:将自己强大的云基础设施(Oracle Cloud Infrastructure)与Cerner在医疗行业的深厚根基相结合,从而在规模庞大且仍在增长的医疗科技市场占据一个战略制高点。 这起收购案为价值投资者揭示了一个重要的“退出”路径。一家拥有强大护城河、稳定现金流和重要行业地位的公司,本身就是潜在收购方眼中的“香饽饽”。当巴菲特 (Warren Buffett) 旗下的伯克shire Hathaway也曾在2021年短暂建仓Cerner,这本身就说明了它在主流价值投资者眼中的吸引力。 因此,对一家优秀公司进行估值时,我们不仅要看其自身的盈利能力(清算价值),还要思考它对于产业中其他巨头的“战略价值”。有时候,一家公司最好的归宿,就是被一个更大的平台收购,从而实现价值的完全释放。Cerner的故事,正是这一逻辑的完美演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