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racle_cloud_infrastructure

Oracle Cloud Infrastructure

Oracle Cloud Infrastructure (OCI),中文可称为“甲骨文云基础设施”。这是一个听起来让普通投资者有点“不明觉厉”的科技名词,但别担心,它背后的商业故事和投资逻辑,就像一部精彩的商业逆袭剧。简单来说,OCI是软件巨头甲骨文公司 (Oracle) 推出的云计算服务平台。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一个“数字世界的大房东”,它不提供实体办公室,而是通过互联网向企业出租虚拟的服务器(算力)、硬盘(存储)、网络带宽等IT资源。企业无需自己购买昂贵的硬件和机房,只需按需租用,像缴水电费一样方便。OCI是甲骨文为了在云计算时代与亚马逊Amazon Web Services (AWS)、微软Microsoft Azure谷歌Google Cloud Platform (GCP) 等巨头竞争而倾力打造的核心武器,也是我们理解这家老牌科技巨头未来价值的关键钥匙。

要理解OCI为何如此重要,我们得先聊聊它的“父亲”——甲骨文公司曾经的辉煌与窘境。

在云计算浪潮席卷全球之前,甲骨文是当之无愧的“企业软件之王”。它的核心产品——Oracle Database,是全世界无数大公司、银行、政府机构赖以运转的核心命脉。甲骨文的商业模式堪称印钞机:它向客户出售昂贵的软件“许可证”,客户买断后,每年还需支付一笔不菲的“维护服务费”,以获得技术支持和软件更新。这构筑了一条深不见底的商业护城河。因为更换核心数据库系统,对于任何一家大企业而言,都无异于“心脏移植手术”,风险和成本极高,所以客户一旦用上,就很难离开。 然而,时代变了。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一种名为云计算的新模式开始兴起。它宣扬“购买不如租用”的理念,企业不再需要一次性投入巨资,而是可以灵活地按月或按使用量付费。这种模式对甲骨文的传统业务构成了致命威胁。有趣的是,甲骨文的创始人拉里·埃里森 (Larry Ellison) 起初对云计算颇为不屑,认为它只是炒作。这种巨头面对颠覆性创新时的迟疑,正是《创新者的窘境》一书中描述的经典场景。当甲骨文终于意识到这股浪潮不可逆转时,市场早已被AWS、Azure等先行者瓜分。

在错失先机后,甲骨文没有放弃,而是选择了一条更艰难但更专注的道路——从零开始,重新构建一个为自己核心客户量身定做的云平台。这就是OCI的由来。它在2016年左右才正式发力,比竞争对手晚了近十年。 作为一个后来者,OCI深知无法在所有领域与对手全面抗衡。因此,它打出了“第二代云”的旗号,试图通过差异化竞争实现突围。它的核心策略是:

  • 极致性能: 宣称其基础设施在性能,特别是网络和高性能计算方面,优于“第一代云”。
  • 价格优势: 针对特定服务,提供比竞争对手更简单、更具吸引力的定价。
  • 安全为本: 强调其为企业级核心应用设计的安全架构。

但它最独特的王牌,还是与自己“王冠上的明珠”——Oracle Database的深度绑定。

对于价值投资者而言,理解一个公司的商业模式是重中之重。OCI的赚钱方式,既有云计算行业的普遍特征,也带有浓厚的甲骨文特色。

OCI的核心商业模式是典型的订阅制和“按用付费”模式。就像我们每个月支付水、电、煤气费一样,企业客户根据它们在OCI上消耗的计算、存储和网络资源来付费。

  • 基础设施即服务 (IaaS): 这是OCI最基础的服务,提供虚拟服务器(算力)、存储空间和网络功能。
  • 平台即服务 (PaaS): 在IaaS之上,OCI提供数据库、数据分析、应用开发等平台级服务,让开发者可以更专注于业务逻辑,而不用操心底层环境。

这种商业模式的最大好处是能产生稳定、可预测的经常性收入。这与甲骨文过去依赖销售大额软件许可的“狩猎式”收入模式形成鲜明对比,后者收入波动较大。华尔街通常会给拥有高质量经常性收入的公司更高的估值,因为它们的未来现金流更容易预测。

这才是OCI故事中最精彩的部分,也是其商业模式的精髓所在。 想象一下,全世界成千上万家最重要的企业,它们的“心脏”——核心业务系统——都在甲骨文的数据库上运行。现在,这些企业都面临着向云端迁移的压力。它们有两个选择:

  1. 选项一: 迁移到AWS或Azure等其他云平台。但这通常意味着需要对应用进行痛苦的改造,而且在别人的云上运行Oracle Database,性能可能不佳,价格也可能更贵。
  2. 选项二: 迁移到OCI。

甲骨文告诉它的老客户们一个极具诱惑力的故事:“你的核心系统本来就是用我的技术,现在我为你建了一个专属的、性能最好的‘云端豪宅’,搬过来不仅住得更舒服(性能更好),而且房租还可能更便宜。” 这个策略的背后,是经济学中一个强大的概念——转换成本 (Switching Costs)。由于迁移核心数据库的巨大风险和成本,甲骨文的现有客户群自然而然地成为了OCI最忠实、最容易转化的潜在客户。OCI利用甲骨文在数据库时代的护城河,为自己在云计算时代的新护城河引来了第一波“护城河水”。这形成了一个强大的业务飞轮和生态系统闭环。

作为普通投资者,我们或许不会直接使用OCI,但分析它的商业故事,能为我们带来极其宝贵的投资启示。

甲骨文的案例完美地展示了商业护城河是如何动态演变的。它过去的护城河单一产品的技术壁垒和高转换成本。但在云计算时代,这条河正在被釜底抽薪。OCI的出现,是甲骨文主动求变,试图将护城河“产品锁定”升级为“生态系统锁定”。它以数据库为诱饵,将客户引入自己的云平台,再通过提供更多的云服务(如AI、应用软件SaaS)来增加客户粘性,从而构建一条更宽、更现代的护城河投资启示: 在投资科技公司时,不能只看它当前的产品有多强大,更要审视它是否在构建一个能持续锁定客户、并能抵御技术变革的生态系统。一条静止的护城河,在科技日新月异的冲击下,很可能变成一条小水沟。

对于像甲骨文这样的成熟科技巨头,市场往往会给它一个较低的估值,因为它被看作是“昨日黄花”,增长乏力。OCI的崛起,代表了甲骨文全力打造的第二增长曲线。 当一家盈利能力强、现金流充裕的“老”公司,成功地开辟了一个前景广阔的新业务时,它往往能爆发出惊人的能量。因为它可以利用主营业务的利润和客户基础,为新业务“输血”,从而大大提高成功的概率。一旦市场认可了这条新的增长曲线,公司的估值和股价就有可能实现跨越式提升,这正是投资中可遇不可求的“戴维斯双击”——盈利增长和估值提升带来的双重回报。 投资启示: 与其在充满泡沫的赛道里追逐“小甜甜”,不如在被市场冷落的角落里,寻找那些正在“老树发新芽”的“牛夫人”。这些公司往往提供了更好的风险回报比,是价值投资理念的绝佳实践。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科技媒体和华尔街分析师对OCI的评价都相当负面,认为它起步太晚,规模太小,永远追不上“三巨头”(AWS, Azure, GCP),只是一个无关紧要的“第四名”。 然而,这些“专家”的声音忽略了一个最基本的事实:商业的本质是为客户创造价值。OCI没有好高骛远地想在所有方面都击败对手,而是极其务实地聚焦于自己最懂、最能服务的客户群体——全球数万家甲骨文数据库的重度用户。它解决了这些客户在云迁移过程中最核心、最痛苦的问题。结果,OCI的增长速度连续多个季度超过了所有竞争对手,赢得了像TikTok(字节跳动)、Zoom等一系列令人瞩目的客户,甚至在AI浪潮中与芯片巨头英伟达 (NVIDIA) 达成了深度合作。 投资启示: 这呼应了传奇投资家彼得·林奇 (Peter Lynch) 的教诲——多做实地调研,关注公司是否在为真实客户解决真实问题,而不是被媒体的喧嚣和市场的流行叙事所左右。当所有人都盯着聚光灯下的明星时,真正的机会或许就藏在那些被忽视但客户口碑极佳的角落里。 总而言之,Oracle Cloud Infrastructure不仅是一个云服务平台,它更是一个关于商业转型、护城河演进和价值投资的生动案例。它告诉我们,即使是曾经笨重的大象,只要找对舞步,也能在新的舞台上翩翩起舞。对于投资者而言,识别出这些正在努力学习新舞步的“大象”,并耐心陪伴它们的成长,或许正是通往长期、稳健回报的智慧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