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FM国际 (CFM International) 是一家由美国GE Aerospace与法国Safran Aircraft Engines以50/50比例合资组建的飞机发动机制造公司。这家公司本身并不直接设计或生产发动机,而是扮演着项目管理、市场营销和客户服务的核心角色,具体的研发与制造工作由两家母公司分工完成。CFM国际是全球商用航空领域最成功的企业之一,其主打产品——CFM56系列和新一代LEAP系列发动机,是单通道窄体客机市场的绝对霸主,为全球数万架Airbus A320系列和Boeing 737系列飞机提供动力。它的商业模式被誉为航空制造业的典范,完美诠释了“锁定客户、长期盈利”的价值投资精髓。
CFM国际的诞生本身就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商业故事。在20世纪70年代初,冷战的阴影依旧笼罩全球,GE(General Electric的前身)和斯奈克玛(Snecma,赛峰飞机发动机公司的前身)这两家分属不同阵营国家的顶尖航空发动机制造商,决定打破壁垒,携手开发一款面向未来的10吨级推力商用航空发动机。 这次合作在当时看来是不可思议的。不仅面临着技术整合的难题,更要处理复杂的政治与国家安全审查。据说,为了绕开美国当时对高科技出口的限制,GE最初只能将一颗核心机以“民用发电机”的名义运往法国。 最终,在两国政府的批准下,CFM国际于1974年正式成立。公司名称“CFM”也颇具匠心,是两家母公司当时旗舰产品名称的结合:GE的CF6发动机和斯奈克玛的M56项目。这个名字象征着技术的融合与平等的伙伴关系。这次跨越大西洋的握手,不仅创造了一家商业巨头,也开启了全球航空产业链合作的新篇章。
对于价值投资者而言,CFM国际是一个教科书级别的研究案例。它的成功并非偶然,而是建立在一个设计精巧、壁垒森严的商业模式之上。虽然你无法直接购买CFM国际的股票,但理解其运作方式,能帮助你更好地评估其母公司GE宇航和赛峰集团的投资价值。
CFM国际的商业模式是经典的剃须刀和刀片模式(Razor and Blade Model)的终极应用。这个模式的核心思想是:以较低的利润率(有时甚至是亏本)销售初始产品(“剃须刀”),然后通过长期、高利润率的消耗品或服务(“刀片”)来获取丰厚回报。
单通道客机是全球航空市场的主力,构成了绝大部分的机队规模。而在这一利润最丰厚的市场中,发动机供应商只有两家主要玩家:CFM国际和普拉特·惠特尼(RTX Corporation子公司)。
价值投资大师沃伦·巴菲特最钟爱的概念是经济护城河(Economic Moat),即企业能够抵御竞争、维持高利润的持久优势。CFM国际的护城河既宽又深,几乎坚不可摧。
既然CFM国际如此优秀,普通投资者该如何分享它的成长红利呢? 答案很简单:通过投资其母公司。 由于CFM国际是合资企业,并未独立上市,因此你无法在股票市场上找到代码为“CFM”的股票。投资CFM的唯一途径就是购买其两位“父亲”的股票:
投资这两家公司时,投资者实际上是在进行一种sum-of-the-parts valuation(分部估值法)的思考。你需要分析GE宇航或赛峰集团的其他业务板块,但必须清楚地认识到,CFM这个“利润永动机”是其整体价值中最闪亮、最坚实的部分。
CFM国际的故事为我们提供了几条极其宝贵的投资启示:
总而言之,CFM国际不仅是蓝天上的工程奇迹,更是价值投资理念在现实世界中的一次华丽绽放。下一次当你乘坐波音737或空客A320时,不妨留意一下机翼下的那两台引擎——它们不只是推动飞机前行的动力,更是一家伟大企业价值不断增长的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