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tigroup (中文名:花旗集团),一家在全球金融版图上赫赫有名、历史悠久却又命途多舛的金融服务巨头。它是美国银行业的“四大天王”之一(其他三家为摩根大通、美国银行和富国银行),业务遍布全球,从街角的信用卡推销员到华尔街的顶级交易员,其身影无处不在。花旗集团的历史就像一部浓缩的美国金融史,充满了野心勃勃的扩张、惊心动魄的危机和艰难的转型。对于一位价值投资者而言,花旗集团不仅是一家公司,更是一个复杂、迷人且充满警示意义的案例,它完美诠释了“太大而不能倒”的含义,也展示了一家巨型企业在规模与效益之间挣扎的困境。
花旗集团的故事,是一部关于合并、创新和野心的史诗。它的根源可以追溯到1812年成立的纽约城市银行(City Bank of New York),这家银行为纽约的商人阶层提供服务,见证了美国从一个新生国家成长为全球经济霸主的全过程。
在20世纪,花旗银行(当时已更名为 National City Bank)在传奇领袖Walter Wriston的带领下,开启了其现代化的征程。Wriston是一位真正的创新者,他大力推动了两项革命性的业务:
然而,花旗集团真正成为我们今天所熟知的“金融百货”,源于1998年那场震惊华尔街的世纪大合并。当时,由金融奇才桑迪·威尔 (Sandy Weill) 领导的旅行者集团 (Travelers Group) 与花旗公司 (Citicorp) 宣布合并,缔造了当时全球最大的金融服务公司——Citigroup。 这次合并本身就是一次对监管的公然挑战,因为它直接冲击了自大萧条以来美国金融业的基石——《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该法案严格禁止商业银行(吸收存款、发放贷款)与投资银行(从事证券承销、交易等业务)合并。威尔的豪赌最终成功了,合并后不久,该法案被废除,美国金融业正式进入“混业经营”时代。花旗集团,这个集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保险、资产管理于一身的庞然大物,就此诞生。
桑迪·威尔的梦想是打造一个“金融百货商店”,客户可以在这里找到所有他们需要的金融服务,从储蓄账户、信用卡到股票交易、企业并购顾问,应有尽有。这个模式在理论上听起来非常完美,可以产生巨大的“协同效应”。但现实,却往往比梦想骨感得多。
在经历了多次重组后,花旗的核心业务主要分为几个大的板块,让我们可以一窥这个金融帝国的构成:
“金融百货”的模式虽然庞大,但也带来了难以克服的挑战,这也被称为“规模的诅咒”。
因此,多年来花旗虽然规模巨大,但在关键的盈利能力指标上,如股本回报率 (ROE),常常落后于其主要竞争对手摩根大通等。这让投资者不禁思考:大,真的等于强吗?
花旗的历史就是一部与危机共舞的历史。它总能在濒临崩溃的边缘奇迹般地生还,如同传说中拥有九条命的猫。而每一次危机,都为价值投资者提供了深刻的教训和独特的观察视角。
2008年的次贷危机是花旗历史上最黑暗的时刻。由于深度参与了次级抵押贷款及其衍生品——例如臭名昭著的担保债务凭证 (CDO)——的创造和交易,花旗在危机爆发时遭受了毁灭性打击。其股价从危机前的50多美元暴跌至不足1美元,一度濒临破产。 最终,美国政府不得不出手相救,向其注入了数百亿美元的救助资金,并提供了巨额担保,才避免了这家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的倒闭。花旗因此成为“太大而不能倒”理念最典型的例证。这次危机血淋淋地告诉投资者:
经历了十多年的漫长重组,花旗的股价长期在其有形账面价值之下徘徊。这吸引了一位传奇投资者的目光——沃伦·巴菲特。2022年,巴菲特旗下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建仓花旗集团,这一举动引起了市场的广泛关注。 巴菲特买入花旗,并非因为它是一家完美无缺的公司,恰恰相反,这可能是一次经典的“烟蒂型”投资。价值投资者可以从巴菲特的这次操作中得到一些启示:
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分析花旗这样复杂的银行股是一项挑战。以下是一些实用的原则:
花旗集团的故事,是一部关于金融世界的宏大史诗,充满了辉煌、失败、重生和希望。它向我们展示了不受约束的野心可能带来的灾难,也揭示了在废墟之上重建的巨大困难。 对于价值投资者而言,花旗集团是一个矛盾的结合体。一方面,它拥有强大的全球网络、优质的客户基础和某些领域的领先业务;另一方面,它又背负着沉重的历史包袱、复杂的内部结构和亟待解决的运营效率问题。投资花旗,就像是投资一部尚未写完的历史。结局是重现辉煌,还是继续在平庸中挣扎,取决于其管理层能否成功驾驭这艘巨轮,在瞬息万变的金融海洋中找到正确的航向。而对于我们普通投资者,读懂花旗,也就读懂了现代金融业的一半荣光与沧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