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RPA(Defense 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即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这是一个听起来和你的股票账户八竿子打不着的美国政府机构,其主要职责是为军方开发高科技武器和技术。然而,这个“五角大楼的疯狂科学家实验室”却无意中成为了人类历史上最成功的“风险投资机构”。它所催生的技术不仅彻底改变了世界,更蕴含着深刻的投资哲学,对于信奉价值投资的普通投资者来说,DARPA的故事堪称一本价值连城的启示录。
把一个军事科研单位放进投资词典,听起来确实有点离谱。但请先别急着合上书,我们来看一份DARPA的“投资成绩单”:
这份名单长得惊人。如果把DARPA看作一家投资公司,它投出的“独角兽”企业(估值超过10亿美元的公司)数量和质量,足以让硅谷所有顶级的风险投资(VC)公司汗颜。它不直接追求商业回报,却创造了数以十万亿美元计的商业价值,孕育了像谷歌、亚马逊、高通等无数科技巨头赖以生存的产业生态。 因此,DARPA不仅仅是一个科研机构,它是一种投资模式的终极体现——一种专注于颠覆性创新、拥有极致耐心、且不畏惧失败的投资模式。对于我们普通投资者而言,虽然无法直接投资DARPA,但其运作背后的核心思想,却能为我们在二级市场寻找伟大的公司提供一把精准的“游标卡尺”。
本杰明·格雷厄姆教我们寻找价格低于价值的“烟蒂股”,沃伦·巴菲特教我们投资拥有宽阔“护城河”的优秀企业。而DARPA则向我们展示了价值投资的另一个维度:如何识别并投资于那些能够创造未来的、具有颠覆性潜力的公司。
DARPA的立项成功率极低,有数据称可能不足10%。绝大多数项目都以失败告终,烧掉了纳税人数以亿计的美元。这听起来像是一场灾难,对吗? 但这就是DARPA模式的第一个精髓:追求“非对称回报” (Asymmetric Payoffs)。 这个概念由思想家纳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在其著作《黑天鹅》和《反脆弱》中发扬光光大。它的意思是,投资的潜在亏损是有限的、可控的(最多损失全部投资本金),但潜在的收益却是无限的、巨大的。DARPA的每一个项目,投入的资金是固定的(亏损有限),可一旦成功,比如ARPANET的诞生,其回报是整个互联网产业,回报率高到无法计算。一个成功的项目所创造的价值,足以覆盖成百上千个失败项目的成本,并且还有巨大的盈余。 投资启示: 作为普通投资者,我们往往对“亏损”二字极度敏感,倾向于投资那些看起来“稳赚不赔”的生意。但DARPA告诉我们,真正的长期厚报,往往隐藏在那些看似高风险的创新领域。我们应该学习在自己的投资组合中,以可控的仓位(比如总资产的5%-10%)去配置那些致力于解决重大问题、开发突破性技术的公司。即使其中大部分表现平平甚至失败,只要抓住一两个“互联网”级别的机会,整个投资组合的长期回报就将是惊人的。这正是杠铃策略思想的体现。
19世纪的美国加州淘金热中,真正稳定赚大钱的,不是那些前途未卜的淘金客,而是向他们出售铲子、牛仔裤和帐篷的商人。李维斯(Levi's)牛仔裤就是那个时代的产物。 DARPA做的,就是“制造铲子”的生意,而且是最高级的“铲子”——平台型技术。 它不直接开发一款APP或一个消费电子产品,而是创造了“互联网”这个平台,让成千上万的公司可以在这个平台上开发自己的APP和产品。它创造了“GPS”这个平台,让无数地图、导航、社交软件得以实现。 平台型技术如同土壤,能长出形态各异的商业大树。投资平台,就是投资整个生态的成长潜力,而不是去赌某棵树能长多高。 投资启示: 在选择投资标的时,不妨多问一句:这家公司是在“淘金”,还是在“卖铲”?
投资于那些构建了强大技术平台、并形成网络效应的公司,其商业模式往往更具持久性和扩张性。
DARPA前局长乔治·海尔梅耶(George Heilmeier)为了高效筛选那些天马行空的项目,制定了一套简单而深刻的提问清单,被称为“海尔梅耶 catechism”(catechism意为“教理问答”)。这套问题清单,对于投资者审视一家公司的研发项目乃至商业模式,具有黄金般的价值。
投资启示: 下次当你研究一家宣称要“颠覆行业”的公司时,不妨戴上“海尔梅耶”的眼镜,用这八个问题去审视它:
一套问下来,许多看似光鲜的项目可能就会“原形毕露”。而那些能够清晰、有力地回答所有问题的公司,则更有可能成为真正的价值创造者。
从ARPANET的诞生到互联网商业化的普及,花了近30年。从GPS系统立项到它进入你的私家车,也花了超过20年。 DARPA的投资周期是以“十年”为单位计算的。它投资的是那些影响深远的“慢变量”,这些变量的成长需要时间发酵,无法用季度财报来衡量。 这与华尔街追求即时回报的浮躁文化形成了鲜明对比。华尔街的分析师们痴迷于预测下个季度的每股收益,任何不及预期的风吹草动都可能引发股价的剧烈波动。 投资启示: 投资于创新,最大的敌人不是技术失败,而是投资者的“不耐烦”。当你基于对一家公司长期颠覆性潜力的判断而买入时,就必须给予它足够的时间去成长、去试错、去兑现它的愿景。巴菲特说,“我们最喜欢的持有期限是永远。” 这句话对于投资创新型公司尤其适用。不要因为短期的股价波动,而卖掉了下一个“亚马逊”或“特斯拉”。
理论很丰满,现实如何操作?以下是一些将DARPA思维融入个人投资的实用策略:
什么样的公司可以看作是商业世界的“小DARPA”?它们通常具备以下特征:
历史上,施乐公司的PARC实验室(Palo Alto Research Center)和AT&T的贝尔实验室(Bell Labs)都扮演过类似的角色,它们的发明(如图形用户界面、鼠标、晶体管、激光等)定义了我们今天的数字世界。
你不必将所有资金都押注在高风险的创新公司上。可以采用“杠铃策略”:
这种结构让你既能安稳度日,又有机会分享到科技突破带来的巨大红利,同时将潜在的最大损失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
预测未来是极其困难的。我们无法精准预测哪家公司的哪项技术最终会胜出。但我们可以通过提问,来判断一家公司思考的深度、战略的清晰度以及执行的可靠性。 与其徒劳地预测“谁是下一个苹果?”,不如用“海尔梅耶 catechism”去分析那些你感兴趣的创新公司。成为一个优秀的“提问者”,远比成为一个平庸的“预测者”更有价值。
DARPA这个名字,提醒着每一位价值投资者:最大的价值,源于对未来的想象和对创新的投资。 它拓宽了“价值”的边界,告诉我们价值不仅存在于低估的股价和稳固的护城河中,更蕴藏在那些勇于探索未知、致力于解决人类重大挑战的“疯狂”想法里。 在你的投资之旅中,除了寻找格雷厄姆的“烟蒂”和巴菲特的“城堡”,不妨也留出一小片试验田,用DARPA的眼光,去播下几颗关于未来的种子。或许,它们中的某一粒,就将长成你投资生涯中最为璀璨的参天大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