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维·杜菲尔德(David Duffield),是硅谷一位堪称传奇的连续创业家和软件行业的远见卓识者。他并非那种家喻户晓的科技明星,但你掌管薪酬的HR同事,很可能每天都在使用他创造的软件。杜菲尔德是两家全球顶尖企业软件公司——PeopleSoft(仁科)和Workday的联合创始人。他的商业生涯横跨半个世纪,核心理念却异常简单:“员工至上”。他坚信,只要照顾好员工,员工就会照顾好客户,而满意的客户最终会为股东带来丰厚的回报。这个看似朴素的信念,不仅让他两次缔造了市值数百亿美元的商业帝国,也为价值投资者提供了一个绝佳的范本,揭示了企业文化作为一种强大护城河的无形价值。
戴维·杜菲尔德的故事,是一部关于坚韧、远见和“以人为本”的商业史诗。他不是那种典型的辍学创业天才,而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行业老兵,用几十年的时间,两次改变了企业管理软件的格局。
1987年,47岁的杜菲尔德创办了PeopleSoft。在那个由IBM等巨头主导、大型机软件笨重昂贵的时代,杜菲尔德看到了一个巨大的机遇。他预见到,基于新兴的客户端/服务器(Client/Server)架构,可以开发出更友好、更灵活、成本更低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HRMS)。 PeopleSoft的成功不仅仅是技术上的。杜菲尔德从一开始就将一种独特的企业文化注入了公司DNA。他推行了一系列在当时看来颇为激进的政策:
这种文化带来了惊人的效果。员工满意度和忠诚度极高,他们以极大的热情服务客户,使得PeopleSoft的客户满意度常年位居行业第一。资本市场也给予了高度认可,公司于1992年成功IPO,并在此后十多年里保持了高速增长,成为企业应用软件领域足以和SAP、甲骨文公司(Oracle)分庭抗礼的重要力量。 然而,巨大的成功也引来了巨鲨。2003年,甲骨文公司的创始人,以“硅谷野蛮人”著称的拉里·埃里森(Larry Ellison)对PeopleSoft发起了长达18个月的恶意收购。尽管杜菲尔德和管理层奋力抵抗,但最终寡不敌众。在收购尘埃落定后,杜菲尔德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自掏腰包,为那些在收购中利益受损的员工提供补偿。这一举动,为他的品格和信誉写下了最好的注脚。
许多人以为,在经历了如此惨烈的商战并已年过六旬之后,杜菲尔德会选择退休,安享生活。但他没有。 2005年,就在PeopleSoft被收购的几个月后,65岁的杜菲尔德与他昔日的首席策略师Aneel Bhusri再次联手,创办了Workday。这一次,他们瞄准了下一个颠覆性的技术浪潮——云计算(Cloud Computing)。 杜菲尔德敏锐地意识到,传统的软件模式(客户需要购买许可证、部署在自己的服务器上,并自行维护升级)即将过时。未来属于“软件即服务”(SaaS)。Workday从第一行代码开始,就是为云而生。它提供基于订阅模式的人力资本管理(HCM)和财务管理解决方案,客户无需购买硬件,只需按月付费,就能通过浏览器随时随地使用最新版的软件。 更重要的是,杜菲尔德将PeopleSoft那套备受赞誉的“员工至上”文化完整地复制并升级到了Workday。Workday连续多年被《财富》杂志评为“最佳雇主”之一,其员工满意度和客户留存率再次成为行业标杆。历史再一次上演:快乐的员工创造出卓越的产品,带来了忠诚的客户,最终转化为公司的持续增长和高昂的股价。Workday于2012年上市,如今已成长为全球SaaS领域的巨头,市值远超当年PeopleSoft的巅峰。
戴维·杜菲尔德的职业生涯,就像一本写给价值投资者的生动教科书。他并非投资家,但他缔造伟大企业的方式,完美诠释了价值投资的核心思想。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我们可以从中汲取以下宝贵的启示:
沃伦·巴菲特(Warren Buffett)曾说,他喜欢投资那些拥有宽阔且持久“护城河”的企业。杜菲尔德的故事告诉我们,卓越的企业文化,就是一条最深、最难模仿的护城河。
巴菲特的搭档查理·芒格(Charlie Munger)有个著名的比喻:“人生就像滚雪球,重要的是找到很湿的雪和很长的坡。”杜菲尔德的两次成功,都源于他精准地找到了那个时代“又湿又长”的雪坡。
杜菲尔德是一位典型的创始人企业家。他的身上体现了“创始人精神”(Founder's Mentality)的所有优点:对事业的极致热情、对产品和客户的深刻理解、以及不被华尔街短期业绩压力所左右的长期主义视角。
戴维·杜菲尔德的传奇,远不止于编写出色的软件代码。他真正的“代码”,是构建了一套以人为本、驱动持续创新的组织和文化系统。他向我们证明了,商业的成功,最终是人性的成功。 对于价值投资者而言,杜菲尔德的故事是一个强有力的提醒:在分析冰冷的财务报表和复杂的商业模型之余,永远不要忽视那些“柔软”的、难以量化的因素——领导者的品格、企业内部的文化、以及对员工和客户的真诚。 因为正是这些,才是一家企业最坚实的基础,是其穿越周期、创造长期价值的最终源泉。